您的当前位置:

朱典明:1991年全省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新成绩

  1991年全省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新成绩
    省科委主任 朱典明
    1991年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讨论,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抓好典型示范,推动科技兴省深入开展。抓好科技建市、科技兴县的实验,是开展典型示范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继续抓好绥化科技建市试点的同时,又把肇州县列为“科技兴县”示范县,以期探索不同经济社会基础的科技兴县模式。对于绥化、肇州两个示范点,要求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在思想上自觉把“第一生产力”摆上第一的位置,在经济建设上真正体现“第一生产力”的突出作用;二是牢固树立大科技意识,纠正“科技建市”、“科技兴县”单纯推广新技术、上几个新项目的狭隘观念,从“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科技教育”的大科技上把握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全面推动“科技建市”、“科技兴县”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牢固树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意识,真正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转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四是牢固树立推进“科技建市”、“科技兴县”必须讲求实效的意识,不断解决科技“建市”、“兴县”工作中的实质性的关键性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绥化、肇州两个试点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绥化全市财政收入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国民经济总产值达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科技进步因素由上年的35%上升到38%。肇州全县财政收入达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国民经济总值达9.59亿元,粮食生产达6.01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4.3%。各示范县(市、场)粮豆薯总产实现增产20%以上的目标,生产投入产出比达1:3.4,农业总产值增长4.31%,新技术、新成果覆盖率达85%,并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支柱产业、龙头企业。
    二、努力实施各项科技计划,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省各项科技计划重点是在三个层次上纵深展开的:一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推广计划等计划的实施,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通过火炬计划,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是继续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强发展后劲。全年安排450项省级科技项目,投入经费5亿元(含贷款)。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是中低产田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综合技术配套为主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区域开发。主要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四大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增产栽培,综合高产栽培模式,畜禽鱼优良品种选育、疾病防治,速生丰产林、森林防火灭火技术研究。工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品种、效益年”的要求,以节能、资源利用、烟糖麻乳纸精细化工等方面进行研究。星火计划继续向农村支柱产业、规模经营、双层经营三个方向倾斜,重点抓了支柱产业试点(绥化、龙江、五常、桦南)和星火技术密集区(汤原、宋站)的建设。推广计划围绕粮食、畜牧、节能三大重点推广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先进技术,重点抓了水稻、大豆、烤烟的高产技术;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建立了科技成果库和科技成果储备基金。“八五”期间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在现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火炬计划结合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调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企业重点开发了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器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经过一年的努力,农业攻关167个重点计划项目有28个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培育出18个农作物新品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0个课题全部完成,水稻、蔬菜保护地、优质烤烟、亚麻等栽培技术取得初步成果,仅水稻每亩可降低成本30.8元。畜牧5个课题按计划完成,肉鸡配套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有4项农业高技术课题按计划完成,大豆生物技术已掌握和建立了基因分离、转移、表达等实验方法,并构建了大豆基因文库,筛选出了优良异株系,获得了高蛋白、高抗病大豆新品系。森林防火灭火技术3个课题27个子专题按合同完成了任务,有8个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5个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工业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共安排44个项目,有4个项目已完成,3项明年初完成,5个重点项目全部按计划进行。火炬计划属国家指导性计划,安排15项,总投资4004.5万元。星火计划共安排66个项目,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有59项资金到位,41个投产,实现新增产值3721万元,新增利税621万元,培训各类星火人才8万人。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安排89项省级项目,粮食综合高产技术增产粮食11亿公斤,生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每年减少省外进肉量50%。节能实现节电4.6亿度、节油5万吨的目标。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安排攻关课题52项,有12项已完成,1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软科学研究计划开设19项课题,已完成11项,有的已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的思路是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在巩固基础、广泛协调的同时,局部推进。即对取得成功的改革措施用法规形式予以实行,使经济、财政、税收、工商等管理部门协调一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紧密围绕科技工作的三个层次六大计划进行小区域综合配套试点。改革的重点:一是强化开发型科研机构的技术经营机制,改善中试条件,建立重点中试场所和实验室,完善所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事业费减拨到位。二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重点是建立企业技术进步考核指标体系,从改革企业内部机制上使企业产生依靠科技进步的活力与压力;从科技投入上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活力与实力。三是发展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在推广“632”综合科技体制(指农村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技示范、科技服务、科技教育与科技信息等六个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形成多层次、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制格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乡(镇)、村两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加强与前苏联东欧的联系。一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科技机构改革稳步发展,省属25个开发型科研机构事业费已按要求减拨到位,达总削减额的98%。在省肿瘤研究所和省计算中心新组建了两个重点试验室,制定了《黑龙江省科研单位组建重点试验室的暂行规定》;新建了15个中试基地和生产车间,制订了《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建设中试基地的若干规定》。农村科技体制改革,下发了《关于推广应用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县推广实施。全省已建立科技决策机构48个,占总县数的70%。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管理体系,举办了“农村经济协作体系运营管理培训班”。又完成了第三批46人的科技副县长的选派任务。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技术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常设技术市场37个,开发经营机构1726个,从业科技人员14692个,经技术市场认定登记的交易项目7682项,交易额2.16亿元。在科技外事工作上,制订下发了《黑龙江省科技外事工作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八五”期间引进国外智力规划》。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完成86个项目,技术交流23项,出国培训96人,参加国际会议87人,审批201个出访团组,举办了黑龙江省与北海道民间科技交流合作十周年庆祝活动;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安排执行了65个项目,聘请了159位专家,实施了一批工农业项目,增加农业效益3亿元,工业创产值2亿元,利税9207万元,创汇170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