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研究综述
1991年,我省软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对外开放、振兴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黑龙江省对苏开放战略规划研究》,该课题1989年立题研究,1991年通过鉴定。课题研究的许多成果和建议、设想诸如沿边开放战略;黑龙江省和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发展黑龙江省同苏联远东地区各边区、州和自治共和国政府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的设想;强化输出,楔入远东,到苏联自由经济区创办我省投资区和到其他地方办合资合作企业的设想;把经贸关系的重点由易货贸易为主转向经济技术合作为主的思路;举办哈尔滨对苏联贸易洽谈会的建议;积极发展去图、去样、去劳力设备,短缺商品补偿的“三去一补”建议;由单纯的易货方式向易货、“易项”、易货与现汇并举等方式过渡的建议;若干政策问题;在苏联动荡形势下抓住“时间差”,大上边贸,自动补位,为稳定和开拓苏东市场多做贡献的看法等。这些成果都及时地转化成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有的还被中央接受并转化为决策。特别是专题报告之一的《关于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建立经济特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辟建内陆边疆经济特区或开放城市的设想,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后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我省黑河市和绥芬河市,扩大其对外经济管理的权限,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并实行多项在沿海经济开放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项研究的一些成果、建议和设想的落实,使我省对外开放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1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瑞士法郎大关,比1990年净增47%;双方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26项,我方派出的劳务人员1.4万多人。同时,1990年和1991年在哈成功地召开了两届“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
2.《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及相关政策的研究》,该课题1990年立题,1991年通过鉴定。此项研究在总结我省科技兴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对现行科技兴农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同时,提出了建立科技兴农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组织结构、运行规则以及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阐明了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吸纳、农业物资投入和组织决策等运行机制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了我省今后科技兴农深化的方向、途径和所应采取的对策。该课题受到了邵奇惠省长和省科技兴农办的高度重视,并为全省科技兴农工作会议有关领导讲话所吸收。同时,此项研究成果还引起了国务院研究室有关领导的关注,在来我省考察期间专门听取了有关这项研究成果的汇报,并调去了此项研究成果的全套资料。
3.《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研究》,该课题1990年立题研究,1991年提交了阶段成果。该项研究提出了活化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紧迫问题、要排除的障碍等问题,还在大量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0份案例分析和8项专题研究报告。该课题得到了省领导邵奇惠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邵省长还在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工作会议上,详细地向大会推荐了这一成果。1991年底,国家科委召开的“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国际研讨会”还特地邀请本项课题主持人哈工大教授关士续到会做专题报告。同时,还调去了该课题阶段成果的全套资料,准备向全国介绍。受邵省长委托,省科顾委办公室已将此项研究成果印发到各地(市)、县、厅局及有关企业。
4.《北方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模式应用及相关政策研究》,此项研究是国家科委1989年委托我省科委研究的课题,是对1987年省科委完成的《我国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的深化和扩展(在前项研究成果中曾提出“六系三级两多”,“六系”指农村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科研示范、科技推广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智力开发教育6个体系;“三级”指县(市)、乡(镇)、村三级;“两多”指多层次、多种成份包括国家、集体、个体的各种形式)。此项研究虽未最后完成,但其阶段成果已成为我省科技兴农的有力措施之一,使我省基本形成了北方农村科技体制模式的新格局。此项研究还得到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部分兄弟省、市借鉴和应用。目前,此项研究的9个专题已经完成,经省内专家鉴定,给予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评价。如《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全程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技术集团承包暂行管理办法》(讨论稿),拟修改后作为规范性文件执行;《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研究》,在试点区克东县创造了“以一带十”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网络及标准化管理的经验,已在全省推广。(孙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