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91年省科学院工作发生三个变化

  1991年是实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省科学院工作取得了三项重要的新成就。
    (一)“求生存阶段”基本结束。科技拨款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核减了科技事业费,省科学院因经费紧张,一直处在维持“生存”状态。1991年,这个长期困扰全院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据统计,在科技事业费已核减到位的情况下,全年科技收入182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08万元;科研课题经费投入、获取横向经费、科技增收分别比1990年增加43.3%、179%、57.3%;人均经费突破1.4万元,为建院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科研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确定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为科技工作的重点。根据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省科学院从本院的优势和特色出发,确立了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为重点的科技工作三个层次的布局。1991年已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核技术、自动化技术4个主攻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高分子粘合剂、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复合菌肥、辐射制备新材料、核仪表、遥测遥控遥信、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等9条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主干线,全面完成了“3209”重点任务,即:20项高新技术攻关课题的研究,20种高新技术拳头产品的开发,依靠高新技术促进20家企业的科技进步;建设9个高新技术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为了加速发展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在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建造4600平方米标准厂房,院内的7个高新技术企业即将投入生产。确立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为重点,标志着省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实施科技工作第一线的重担向年轻一代的战略转移。科技骨干队伍的年龄老化,学术带头人后继乏人,“断层”现象严重,已成为省科学院科技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1991年开始,省科学院采取3项重要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科技工作第一线重担向年轻一代的战略转移:以研究所、中心、公司为单位,按着学科领域和专业设置,选拔了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准备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为学术带头人;解放思想,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担任职能部门、研究室、课题组的副职,为各单位的学术委员会配备了一名40岁以下的学术委员;打破论资排辈,实行新人新办法,一批青年科技人员破格晋升了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促进年轻一代的科技人员尽快成长,以便顺利完成贯穿整个90年代的繁重的科技队伍交接班任务。(张 铨 申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