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锦贵:1991年气象工作围绕抗灾防灾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1991年气象工作围绕抗灾防灾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省气象局局长 王锦贵
    1991年我省春季森林火险等级高,夏季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抗灾防灾和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取得了历年以来最好成绩。
    为春季护林防火做出了贡献。在春季护林防火服务中,提前预报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南部为高火险区,有发生大火灾的气候背景,为各级防火指挥部部署防火提供了重要依据。进入春防后,省气象部门的两处气象卫星地面站昼夜监测大小兴安岭火情,及时准确地报告火点位置、面积。在扑灭伊春林区“3.24”、“5.24”林火和加格达奇北郊“5.4”林火中,省气象台和大小兴安岭气象台站准确提供了风向、风力和降雨预报,为扑火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森防部门的好评。
    抗洪抢险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对松花江干流的大洪水和6、7月多雨内涝,我省气象台站早在入汛前就准确做出预报,为防汛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入汛后,气象部门全力以赴,监测雨情,对6、7月出现的7次全省性大一暴雨,都提前1—3天准确报出,为组织抗洪抢险赢得了主动权。特别在五常龙凤山、海伦联丰等9座水库在泄洪决策的关键时刻,气象部门准确预报了未来少雨的趋势,为水库的安全和减少泄洪造成的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在6、7月连续多雨、内涝严重,松花江干流迎战大洪水的前夕,省气象台于7月末准确预报8月份将转少雨、气温高,为抗洪抢险、抢收小麦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全省有26个气象台站被县以上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省气象局和6个气象台站被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气象局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
    为农业服务向深广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了15项系列化服务,及时提供年景分析和主要农时季节的天气预报和情报。许多市县根据全年天气趋势有利于玉米、水稻生长的分析,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全省高产作物增加面积332万亩。在春播期,许多台站准确提供了最佳麦播和大田播种期预报,收到了显著效果。8月中旬,省气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前期天气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早提出了全省粮食总产在410—420亿斤的预报,为省委、省政府正确评估粮食总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40多个气象台站还积极开展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推广适用技术。“玉米高产攻关农气栽培模式”已在10个县市示范推广,“大豆高产最佳小气候栽培模式”在绥化地区推广42万亩,增产10—15%。省气候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分析,提出了八十年代以来我省气候增暖、积温带北移的结论,为充分利用有利热量资源调整农作物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推进气象科技兴农,满足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在主要农业地区的62个市县建成了以气象台站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点的农村气象服务网,全省901个乡镇建立了雨量观测点,在农村布设气象警报接收机2531部,设乡镇兼职气象助理1013名。这一眼务网及时把各种天气预报、情报和气象科技知识传到乡镇、村屯,大大方便了农民生产和防灾。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在保障农业丰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减轻春旱威胁,省气象局组织7架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54个市县进行了140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使累积4000万亩的农田增加了雨量。56个市县还进行高炮人工防雹作业539次,使近4万亩的农田免遭雹灾。
    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领域扩大。各地气象台站根据铁路、公路、航运、电力、基本建设和工矿生产的需要,积极提供专业需要的天气预报、情报。到1991年末,气象服务已开拓14个行业,6317个用户,通过气象警报广播和电话等服务手段,保证用户的需要,收到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7月29日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由于预报准确,及时通知用户预防,使铁路、森工、电力、公路等系统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991年全省气象业务建设加强,业务质量提高。省气象台引进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实现了713天气雷达数字化处理。部分地市气象台建成短期天气预报自动化处理系统。五常龙凤山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投入业务运行。全省地面、高空、农业气象观测质量稳定提高。气象科研工作完成了60多项课题,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在职教育继续加强,有300余名职工受到专业培训。全省气象行业管理工作起步,成立了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开展了对森工、农场系统气象台站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