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气候评价
1991年全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暴雨灾害严重。全省年平均气温2.7℃,比历年平均值偏高1.5℃,除7月气温偏低,6月、9月正常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年降水量平均为624毫米,比历年偏多20%。降水阶段性差异显著,6、7月多雨,占全年总量的53%,8月少雨。平均日照时数为2449小时,比历年平均少147小时。农作物生长活动≥10℃的积温在2500—3000℃,比历年同期多100—300℃。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140—150天,比历年多15天左右。由于农作物生长季热量充足,雨水丰沛,虽然洪涝灾害严重,但主要粮产区气象条件好,因而,全省粮食获得历史上第二个大丰收年。
1991年我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洪涝、暴雨、阶段性低温、局部春旱和冰雹。3月份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出现旱象,3月末干旱面积达5000万亩。5月中下旬,主要农业地区再度出现旱象,影响了小麦分蘖和产量。6月中旬-7月末全省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比历年同期少50—80小时,对大豆生长造成较重影响。入汛后,暴雨次数多,有69个市县出现50毫米以上的暴雨,特别是7月中下旬大雨暴雨频频,内涝严重,江河水位猛涨,致使嫩江、牡丹江、松花江等大小江河先后出现大洪水。8月9日松花江哈尔滨段和佳木斯段出现历史上第二高水位。这次洪涝使59个市县、76个国营农场受灾,农田受灾绝产2243万亩。1991年冰雹次数多,5—9月共降雹147个县次,由于集中在5、6月,对农业生产危害不重,全省雹灾面积仅100多万亩。(张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