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1991年是实施“八五”计划的起步年,也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五周年。一年来,全省基础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进一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巩固“七五”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进展。
    巩固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积极推进初中阶段义务教育。1991年在省人大、省政府组织领导下,全省开展了《义务教育法》大检查,把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巩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果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32%的小学和30%的初中已达到了规范化学校基本合格的要求,其中哈尔滨、大庆的初中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40%和60%。中小学流失生基本得到控制。各地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层层建立责任制,确定控制流失率指标,签订责任状,逐级定期报告等有效措施,使小学生流失率控制在2%以下,初中生流失率下降为7.5%,其中大兴安岭、密山、大庆、哈尔滨等地市降到2%以下。根据义务教育规划,积极实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召开哈、齐、牡、佳、大庆、密山、肇州、龙江、勃利、富锦等市县以及农、林、铁路系统部分企业单位教育部门会议,布置实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条件、指标、要求。各地制定了具体有力措施,保证和促进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稳步实施。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轨道后,又有新的发展,在伊春、海林和大兴安岭新建了3所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由上年的4000人,增加到7000人。幼儿教育基本理顺了管理体制,验收了省级一类幼儿园34所。继续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的高中网点布局。调整后,小学附设初中班校数由上年的1204所调整到934所,减少22.4%,为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高中校数由上年的600所,调整到578所,使高中网点布局趋于合理。少数民族教育重点抓了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少数民族教育特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在普通中学办职业班和开展“初三分流”、“三加一”等试点工作,使全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占少数民族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2.3%。
    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1991年,为了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了德育领导体制。有的市县成立了教育工(党)委,有的乡镇成立了教育党委,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内部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制,建立和完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制定了《德育评估方案》,使学校德育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开始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管班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进行德育整体改革实验。总结推广了22所小学德育整体改革试点校和26所德育美育特色典型学校经验,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庚子赔款”9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组织师生参观烈士馆、革命纪念地;办专栏图片展览、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三、四月份学雷锋、学赖宁活动月中,深入开展学习身边英雄、学习苏宁争做社会主义新人活动。认真执行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每年3月或9月为学习《守则》和《规范》教育月,培养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据对哈尔滨、绥化、伊春、松花江、黑河、大兴安岭、牡丹江等7个地市的100多所学校的抽查,有90%以上中小学都能按常规化德育工作要求,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许多学校将《国旗法》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印发学生手中,让学生自觉对照去做。有的学校在教育月中重点解决消除吸烟、喝酒、赌博、斗殴四种恶习,加强管理,从严治校,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在加强德育工作中还注重德育基地建设。全省高中学校普遍与工厂、部队、村(屯)、街道建立了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工农兵。加强劳动教育。目前,全省农村中学普遍建立了劳动基地,约有1/3的城镇中学开辟了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哈、齐、牡、佳、大庆等市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对全市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提高了劳动技术教育的效果。开展国防教育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年初,省教委在大兴安岭召开了国防教育现场会,对全省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作了部署,推广了大兴安岭地区和加格达奇一小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国防教育出现好势头。全省已有4307所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5966所学校开展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学校,有1070所学校开展军训。
    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991年制定了《黑龙江省农村教育改革先进中学基本要求》和《检查评比细则》,涌现出集贤县永安乡中学、讷河老莱中学、佳木斯红旗中学等12所全省农村教育改革先进中学。扩大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燎原计划”实施范围,在总结推广讷河、密山、桦南、双城、绥化、德都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木兰、宁安、龙江、肇东4个实验县,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扩大到10个。从1991年开始,将“燎原计划”实验范围由原有23个县、50个乡扩大到50个县、250个乡。据调查,一年来,通过实施“燎原计划”创经济效益1700万元,社会效益5000万元。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91年,继续依靠人民教育人民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一年来,除省财政拨款外,各地从多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达4.5亿元。集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重点解决改造危房。制定并实施了《1991—1992年危房改造实施方案》。1991年,在我省部分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危房面积又有增加的情况下,逐级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保证按期按质完成改造危房任务。一年来,共改造中小学危房54.5万平方米,占原有危房的68%,全省已有90%的中小学校舍实现砖瓦化,为1992年实现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到2%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1年,调整整顿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完善了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制定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规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将全省中小学校长轮训一遍。扩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点范围,使每个地(市)都有试点单位,为全面辅开创造了条件。制定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案》,同时不断改善培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编写继续教育教材。提高教师待遇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1991年重点落实满30年教龄教师退休后发全薪的政策和解决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一年来通过调整整顿教师队伍,加强岗位培训、落实提高教师待遇政策,使教师队伍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状况有很大好转,教师队伍素质有很大提高,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87人,其中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6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00人,其中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70人。(毕德来 冯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