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家运:牡丹江市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
牡丹江市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
牡丹江市市长 刁家运
1991年,牡丹江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坚持“南联北开,兴边富民”的方针,坚持“四个一体化”,克服了经济建设中种种不利因素,战胜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基本完成了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实现了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农业生产实现了大灾之年夺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20万吨,是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多种经营收入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9.7亿元,利税2815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11.4%。工业生产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县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得到优化。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占79.5%;技术改造投资有所增长。列入国家和省建设重点的牡丹江第二发电厂6号机组、热电厂一机一炉已经交付使用,宁安化肥厂4万吨尿素工程进入调试阶段,9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也比较顺利。城乡市场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副产品收购额完成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市区零售物价指数上涨7.7%。
二、财政金融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财税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挖潜增收,严格控制支出,连续10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全市工商税收完成9.11亿元,比上年增长5.3%。地方财政收入(不含绥芬河市、密山市,支出指标同)完成7057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2%。全市财政总支出67706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市本级支出27811万元,比上年增长5.7%。银行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2亿元,控制在省批准的规模以内,并把重点投向了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和粮食收购上。全市为灾区捐款和捐赠物资超过1000万元。
三、科技兴市初见成效。1991年,落实丰收计划262万亩,其中科技集团承包面积149万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27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37万人次,依靠科技进步增产粮食14.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2.2亿元;全市共开发新产品182种,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项,推广新技术33项,匡算创产值4.5亿元,利税1亿元。全市工业优质品率为35.4%。重点考核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6%。科技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科技项目406项,鉴定科技成果201项。其中国际首创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项,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77项,这些科技成果有83.5%开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市已评出19个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和13个乡镇。
四、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城乡建设投资9436.8万元,其中用于市区建设6936.8万元,用于县乡建设2500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9.1%和10%。全市新建拓宽和大修高级、次高级路面23.2万平方米。其中市区8.2万平方米,打通了14条“断头路”。全市新建供水管道10.6公里。市区供水量比上年增长6.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比上年提高1.3%。新建排水管道10.3公里。使市区排水设施服务面积达到62.5%。公共汽车客运量比上年提高19.1%。全市城镇住宅施工面积132.2万平方米,竣工87.3万平方米。其中市区竣工49.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已有608户住房特困户迁入新居。牡丹江火车站翻建后已投入使用,新增两万门程控电话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西水东调”工程基本完成,煤气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就绪,已进入建设阶段。综合治理市区环境污染的“632”系统工程进展较好,市区植树43万株,被评为省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市区热化率达到28%。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果,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已有半数以上的村建立了综合服务室,实行了“双保制”。以“三清两查一收”为内容的整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贸工农一体化在一些行业初步形成了框架,“双五”工程的形式、内容和效果都有新发展,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逐步深化。全市98%以上的企元,比上年增长0.4%。
工业生产坚持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入手,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回升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销售收入11714万元,比上年增长9.9%;利税总额完成1310万元,比上年下降9.3%。
财贸工作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15082万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午增长10.3%;国合商业完成商品总销售8788万元,比上年增长24.6%,亏损额比上年下降了10.5%;县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675万元,比上年增长19.9%。
经济建设取得了上述成绩,为我们做好今后的业转入新一轮承包,对“特企”在整顿的基础上试行了“五放宽”,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内部配套改革措施正逐步到位。市区和县(市)在理顺管理体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比较大的进展。流通领域“两发展,四放开”的改革,由试点向全面铺开发展。组建了蔬菜、果品、纺织品等一批开放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开始见到成效。企事业职工的养老、待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全面铺开。对外交往与合作取得新突破。1991年又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和省内的齐齐哈尔市结为友好城市。至此,我市在国内外的友好市(区、州)已经达到19个。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镜泊湖金秋节暨商品(物资)交易会,总成交额9.97亿元,履约率达到66.7%,明显好于预期效果。全市外贸出口收购额完成2.65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6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边境贸易过货额1.8亿瑞士法郎,比上年增长64.5%。
六、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高考升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科教结合发展较好,已有6个县(市)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全市22%的农村中学实行了“三加一”或四年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效果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6‰。体育事业比较繁荣,在国家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金牌5枚、银牌和铜牌各7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国第二所心血管病医院正式投入使用。精神文明建设又登新台阶。又涌现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07个、文明单位185个、文明村35个、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21个。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通过深入开展反盗窃和“破大案、抓逃犯”等专项斗争,全市刑事案件破案率比上年提高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