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经济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绥芬河市市长 赵明非
1991年,绥芬河市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积极推进沿边开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全年社会生产总值实现了15713万元,较上年增长8%;国民生产总值10334万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实现8988万元,比上年增长7%。
边境贸易与经济技术规模迅速扩大。1991年全市贸易合同签约额完成11.3亿瑞士法郎,较上年增长160%;过货额实现1.73亿瑞士法郎,比上年增长45%;全年批准执行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0项,合同总额度为4920万瑞士法郎。
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1991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363万元,为年计划的100.2%;利税实现266万元,为年计划的119%,为上年的102%;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490万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缩短为94天;集体企业实现利税99.1万元,比上年增长79.2万元;引进合资合作项目6个,额度为585.5万瑞士法郎。
城郊型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380万元,比上年增长3.6%。粮豆薯总产量完成518万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2400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8%;“三菜”种植面积600亩,比上年增长11.9%;塑料大棚面积2.1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60%,产量增长4倍;从事蔬菜、养殖、木耳生产的专业村发展到5个,专业户达538户,比上年增长21.3%。
财政金融形势喜人,城乡市场日益繁荣。1991年,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完成26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6%,财政支出3875万元,收支相抵,人均财政收入870元,比上年增长33.6%。
199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117万元,比上年增长47%;农副产品采购完成162.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7.4%;全市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达819个,比上年增长15%。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991年,全市铺设有色路面7000平方米;新增供热管线1200延长米,增加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改造供水加压泵房一座,增大主干线供水能力,使城郊及高层住宅居民吃水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新建1.7万平方米住宅楼,城市人均住宅面积由原来的6.5平方米提高到7.1平方米;投资60万元改造中心广场并已投入使用;新建“北海公园”一期工程全部竣工,现已向游人开放。
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91年,绥芬河市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为99.8%,建成规范化小学2所。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了初级卫生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方案,农村卫生网点普及率有所上升,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低于国家控制指标。
口岸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对进出货物和过境人员的管理,绥芬河市一方面加快完善各项联检设施,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涉外单位的积极性,密切合作,确保口岸的畅通。1991年全年进出境货物完成105.7万吨,比上年增长27.7%;出入境旅客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新建公路联检楼现已正式启用,并开通了小国际列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进出境货物和旅客运输紧张的状况,使口岸的管理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旅游事业迈出可喜步伐。为利用好绥芬河的地缘优势,扩大影响,增强吸引力。1991年,绥芬河市在省和国家旅游部门的批准下,与俄国滨海边区军政方面达成试开“一日游”的协议。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667人,创经济效益32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又试行开展了现汇旅游、贸易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在争取开通“三日游”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