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亭:密山市1991年工作
密山市1991年工作
密山市市长 李云亭
1991年,密山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农业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达到2.5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农业总收入达到3.0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达到701.4元,多种经营收入达到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奶牛、生猪、绵山羊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6.3%和7.2%。渔业生产投产水面比上年增长38.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142吨,被评为全国养鱼先进市。造林提前5年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再获国家平原绿化先进市称号。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筹资616万元修复水毁工程,完成土石方696万立方米,新建和加固构造物工程349处,在全省“黑龙杯”竞赛中获金杯奖。乡镇企业战胜了诸多困难,实现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税27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科技兴农向深广发展,综合增产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共推广应用44项,面积达80%。抗灾自救工作卓有成效,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灾区建起砖瓦化新房447栋,维修危房2500栋,筹集救灾款500万元,衣物4.6万件支援灾区,保证了灾民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
工业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中心,大打销售、清欠、技改、管理四个硬仗,工业产值完成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6%,经委口工业利税实现1450.4万元,比上年增长9.5%。狠抓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完成新产品开发27种,技改和开发新产品新增产值3500万元,利税520万元。新上了铸造焦化厂、化肥厂、智能仪表厂等一批有前途、有希望、有竞争力的项目。对120种主要产品分类实施扶持、开发、限制、停产的调整工作,一批新规格、新花色、新性能的新产品走上市场,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企业素质进一步增强,8户企业晋升为牡丹江市一级企业,企业升级面已达到67%。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国合商业销售额完成2.6亿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利税1373万元,比上年增长7.6%;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8895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外贸出口收购额实现1537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城乡储蓄余额达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继续实施了“菜篮子工程”,为菜农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棚室面积比上年增长20%,向市场提供各种蔬菜1000万公斤,在洪涝灾害中市场菜价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财政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和完善“保盘子工程”,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5745.9万元,比上年增长8.3%,继续保持收支平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两田制”的基础上,又在3个乡的44个村全面实行了以土地租赁制为核心的“三田制”,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组建互助农场110个,进一步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三清两查一收”为内容的整顿工作使集体财务工作明显好转。乡镇“六站”职能转变有了实质性进展。边境贸易有新的突破,实现劳务费收入144.6万瑞士法郎,进出口过货308万瑞士法郎。中俄边境公路运输桥建设已近完工,密山-卡缅雷博洛夫口岸建设正在进行。
城市建设继续保持环境卫生甲级市称号;在全省“龙江杯”竞赛中荣获先进市称号;地方道路建设、公路建设分别获省好路杯竞赛奖、金牌奖。城乡居民住房、供排水、道路、通讯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总投资1000万元新上6000门程控电话工程;6个乡镇电话与市区直拨联网。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业综合中学试点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集资207万元,兴建了具有全省一流水平的教育实验幼儿园;筹集958万元新建、扩建校舍2.4万平方米,11个乡镇中学实现了楼房化、暖气化,农村校舍改造已基本完成,改善办学条件再获全省一等奖。我市还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市”和“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市”称号。全市初步形成了电视、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宣传网络,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卫生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全市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42%。突出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刑事案件侦破率比上年提高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