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印:开发富锦,致富人民
开发富锦 致富人民
富锦市市长 韩 印
富锦市位于三江平原腹部,是三江平原综合开发重点试验区之一,近几年,我们在发展农业上提出了“一个富锦变成两个富锦”的奋斗目标,坚持走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促使农业向着开发型和效益型迈进。1991年富锦市农业在大灾之年实现粮豆薯总产量322507吨,夺得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我市又一次被评为全省农业先进市。“黑龙杯”、“铁牛杯”再夺金杯奖,农业技术集团承包获一等奖,农业丰收计划获二等奖,农业综合开发被评为先进市。
一、坚持以防洪除涝为重点,突出流域治理。七星河流域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总面积530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9%,但由于本区地势低平,过去常年遭受水患,致使已开发的耕地早年种植,涝年撂荒,给全市农业总产带来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局,把治理七星河流域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号召全市人民“开河治水,兴农富民”。1991年又完成了总工程量为106万立方米的三环泡北堤加固整治工程,实现了总体设计的内外七星河分流,从根本上解除了七星河流域外水入侵的祸患。另外,我市对富锦排水总干的河道进行了整形,完成土方量11万立方米,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设施,提高了工程效益水平,根治了内涝。从1987年七星河4项主体工程上马到1991年,全市共竣工完成了1条干河,1条支河、2个滞洪区;完成新规划排干4条,有7条老排干被接通清淤总工程量为3060万立方米,使七星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重大改变,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
二、坚持立项开发与面上开发并重,重点搞好立项开发。截止到1991年,我市相继建成了兴隆小区和临河小区;开发建设了水利部富锦水利排灌试验站,加快了富锦农业开发区建设步伐。在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一手抓立项开发,一手抓面上开发。对于国家立项开发的农业开发项目,市委、市政府投放了主要力量,成立了专门机构抓,使其发挥示范作用,用立项开发模式引导面上开发。对于面上开发的项目,则按照立项区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统筹农时。二是坚持统一开发,规模经营。为保证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我们对全市荒原开发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垦,以乡镇为单位实行统种分管规模经营。
三是坚持做到当前开发与长远规划结合。1991年是第二期农业开发的头一年,我市在总结第一期农业开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把眼前开发与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当年立项开发临河小区完成中低产田13万亩,区内排干6条和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3.2万吨的新增生产能力,增加耕地8万亩、区内增加水稻面积4.85万亩,增加效益面积27.53万亩。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三年开发任务一年完成”的奋斗目标。
三、坚持以自力更生自投为主,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业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治水的积极性。1990年4月,农民集资400万元,开始了挖河大会战。最后在争得国家支持的前提下,我们实现了“百里长河,百天通水”。这一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从1990年7月开始,三个月的时间,群众集资760多万元,投劳310万个工日、出车7900台次,又一举挖通了5条排干,485条支斗渠,创造了富锦水利建设史上空前记录。1991年,我们在临河小区开发上又采取了这一作法,群众集资408万元(其中现金150万元),乡筹80万元(其中现金55万元),市筹100万元,创造了“三年开发任务一年完成”的伟大壮举。截止到1991年,全市共完成一个兴隆开发区建设和十项大中型水利工程。总投资额107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00万元,农业贷款885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2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