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灵彦:铁力市一年启动见成效
铁力市一年启动见成效
铁力市市长 于灵彦
199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富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联合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全党抓经济,全民办工业,全市大上乡镇企业”的工作方针和“一年启动,三年大上,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1991年,铁力市经济在1990年有效制止经济滑坡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9亿元,占计划的116.5%,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4亿元,占计划的109%,比上年增长13.9%;农业总产值实现1.5亿元,占计划的125%,比上年增长18.7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20505万元,占计划的105.13%,比上年增长13.9%。
经济开发成效显著,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1991年,我们破常规,快启动。建立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形成了全民搞开发的势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中,全市生产性投入达1940万元,相当于我市整个“七五”期间的全部生产性投入;新上项目27个,相当于我市“七五”期间所上项目总数的62%。其中有3个项目产值在千万元、利税在百万元以上。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9182万元,相当于现有工业产值的70%多。这些新项目的实施,壮大了我市地方经济的基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扭亏增盈效果显著,奠定了经济大上的物质基础。我们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结合“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扎扎实实地抓了工商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00万元,比上年增盈110.6万元;缴纳税金435万元,比上年增加92万元。
经济农业格局初步建立,加速了农村的致富步伐。1991年,我们认真实施了“稳粮、兴牧、上多”的战略,坚持多层次推进,多形式发展,加快了自给农业向经济农业的转化,初步建立了经济农业的格局。全年向农业投入资金1964万元,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扩大了机械作业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农业获得全面丰收。铁力市可耕土地40万亩,粮食总产达1186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2.1%,其中水稻16万亩,平均亩产434公斤,亩产位居全省第四位。畜牧养殖业有了新突破,奶牛发展到2202头,比上年增长17%;黄牛饲养量1.55万头,比上年增长8%;生猪饲养量6万头,比上年增长20%;羊1.25万只,比上年增长12%;兔2万只,比上年增长10%;家禽81万只,比上年增长36%;养鱼水面1.01万亩。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烤烟试种成功,3368亩烤烟收入106万元;甜菜面积达到1.12万亩,亩产达2048公斤,亩产位居全省之首,收入272万元;温室大棚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自给农业向经济农业转化,加速了农村的致富进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875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有33个村人均纯收入超千元,占全市总村数的30.6%,人均纯收入超千元的农户已达7800户,占我市农村总户数的42.2%;人均纯收入超1300元的农户,已达410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2.2%。
科技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了经济效益。1991年,我们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认真实施《科技兴市方案》,普及科学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以推广我市全省水稻大王洪淳贵水稻高产经验为重点,大力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为扩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面,全市共举办各类农业培训班103期,培训1.5万多人次,每个村屯都确定了三至五个学洪淳贵的科技示范户,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全市16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41公斤,获省丰收计划三等奖,我市首次被评为省农业先进单位。乳品厂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相继开发了强化锌奶粉、母乳化奶粉、豆乳粉等新产品,实现产值406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摘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1991年,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我们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自来水新入户2200户,完成了1225延长米排水主干线和700延长米排水支线的工程任务。城市绿化工作进展快,效果好,在全省16个县级市中名列第四位。我们广泛开展了“人民城市人民建”活动,组织职工干部捐款,加快了西河公园的建设,西河公园被省评为乙级公园。我们坚持“管建并举”的方针,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狠抓了城市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了城市管理的地方法规,在省“龙江杯”城市建设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加快了房改的步伐,集资建楼1.6万平方米,解决了2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科技、教育、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