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亮:深化改革,发展经济
深化改革 发展经济
鸡西市市长 孙永亮
1991年是鸡西市在困境中发展的一年。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带领全市人民知难奋进,夺取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9.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3.2%;国民收入完成15.8亿元,增长4%;社会总产值完成44.1亿元,增长4.5%;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4.6亿元,增长3.5%。
工业在高基数高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经济效益适度提高。工业总产值完成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地方工业产值完成17.3亿元,增长6.6%。地方工业销售收入(不含村办)完成12.1亿元,增长11.6%;实现利税1.58亿元,增长6.2%;地方预算内工业实现利润7020万元,增长8.6%,绝对额居全省之首。主要产品产量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矿务局煤炭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
农业夺得历史上第二大丰收年,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8.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人均收入达到750元,增长4.9%。粮豆薯总产量达20.7万吨,蔬菜总产量达13.5万吨。植树造林77840亩,平均成活率达到93.6%。生猪出栏和禽蛋产量分别增长24%和23.7%。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增长13%,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增加16.2%,“空壳村”下降45%。
流通领域空前活跃,财贸工作有新进展。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集贸市场成交额达2.4亿元,增长42.6%;商品销售和利税分别增长10.2%和14.5%。全市平均零售物价涨幅8.4%,低于省控制指标。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实现收支平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1亿元,比上年增长8.67%。其中,市级完成1.76亿元,增长6.27%,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重点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10项重点基建项目进展顺利。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均按计划完成。新火车站、和平商场、动物园的竣工落成,为鸡西增添了新彩;市区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煤气用户6446户,全市新建住宅32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新的改善。文明城建设被评为全省市容环卫甲级市。
技术进步步伐加快,“科技兴市”不断深入。工业落实技改项目40个,完成重点项目投资为计划的75%,开发新产品74项,新增产值4100万元,利税450万元。全市共落实268个科技兴市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9项,建立对外技术依托关系97个,引进技术成果100项,科技兴市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全市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17%。重点考核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9%,分别比上年提高6个和2.6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取得成果,外贸出口完成计划。全市8户“三资”企业完成产值2080万元,实现利税113万元,出口创汇52万美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0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3%,出口产品创汇970万美元,比上年多创汇100万美元。
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灾区生产生活得到恢复安置。各方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00多万元,下拨救灾款32万元,重建和修复倒房、危房6079户,灾区生产迅速恢复,灾民吃穿住有了保障,做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治安形势好转。推广完善了“四位一体”、“五个网络”、“十户联防”等治安防范体系.开展了抓逃犯、打团伙、反盗窃、除“六害”等专项斗争,全市综合发案率比上年下降6.8%,破案绝对数有所提高,普法教育和社会帮教工作逐步深入。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就业教育培训13400人。文艺创作获省级以上大奖27项,版画在全国大展中获第一名,一批表演人才在国家影视界崭露头角。卫生系统“优质服务”、疾病防治、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好效果。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8个和1.5个千分点。体育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28块奖牌,少年比赛成绩创历史最高水平。军民共建活动成效显著,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民政、外事、广播、电视、司法、武装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