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萃华:松花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新的转机
松花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新的转机
松花江地区行署专员 沈革华
1991年,松花江地区实施“强农兴工,富区富民”的发展战略,以启动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稳基础,攻难点,保财政盘子”这个重点,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全区社会总产值实现79.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国民生产总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6.4%;国民收入实现37.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取得了较好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
一、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发展。全区农村经济坚持“稳定增产,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经过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夺得了粮食生产丰收,实现了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粮豆薯总产达35.2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亿公斤,增长6%;经济作物也获得了好收成,甜菜产量40.6万吨,比上年增长16.6%;亚麻4.1万吨,比上年增长53.5%;油料0.5万吨,比上年增长25.4%。
全区林业生产超额完成计划。完成更新造林32.2万亩,超过年计划的18%,平均成活率达90.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全区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大牲畜年末存栏448427头,比上年增长12.7%。全区养鱼水面27.6万亩,比上年增长4%,水产品产量14570吨,比上年增长10%。全区水稻田养鱼面积达91020亩,产量达646吨,实现了鱼稻双丰收。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提高,全区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农业总产值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多种经营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比上年增长22.6%。乡镇企业总产值2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总收入达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利润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全区税金达到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二、全区工业生产在困境中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出现回升趋势。工业系统坚持“突出效益,适度增长”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发展工业的各种措施: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抓重点企业扭亏增盈,较好地克服了原料、材料涨价,产品销售不畅,流动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实现乡以上工业产值23.3亿元,比年增长2.3%。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共开发新品种112种,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优质品率达20.4%,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质量稳定提高率达100%,全年有29种产品荣获“松花江杯”质量奖。
三、市场购销渐旺,物价基本稳定,各地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商品购销逐渐转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512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86648万元,比上年增长12.8%。食用商品零售量与上年相比,粮食增长51.6%,牛肉增长38.2%,鲜蛋增长10.7%。服装商品零售量与上年相比,棉布增长3.6%,呢绒增长19%,绸缎增长12.6%,毛绒增长4.5%。全区城镇零售物价总指数106.4%,低于控制目标1.6个百分点;农村零售物价总指数105.7%,低于控制目标2.3个百分点。
四、财贸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定指标,财政经济实力有所壮大。在市场竞争激烈,信贷紧缩,经济低速运行的大环境里,全区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活化资金为重点,开拓市场增收节支,抓效益型投入,税收法管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形势表现平稳。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超额12%完成年度计划,外贸出口成交总额2822万元。保险部门积极开展多种投保业务,全年实现保险收入2761万元,比上年增长54.5%。
五、全区实行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科技教育作用日益明显,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各县(市)都配备了科技副县(市)长,全区已有141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占乡镇总数的97.6%,各类科技服务组已达1.6万个,服务人员1.8万人,科技示范乡镇9个,科技示范村198个,科技示范户2580个,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科研工作取得新的成果。全年获得国家和省各种科研奖励7项;还获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金牌6枚、银牌5枚,奖牌总数居全省首位。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38项,引进人才336人,引进技术182项,应用信息72条。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区新建改造教学用房10.7万平方米,有力地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文化事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全区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74个。
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又进一个档次。1991年全区共创建各级文明单位519个,其中地级文明单位167个;县级文明单位352个。
七、全区卫生、体育、广播事业有所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1所。参加全国、全省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25枚、银牌21枚、铜牌27枚,破省成年和少年纪录4项。全区建成全国体育先进县4个;全省体育先进乡镇12个。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电视覆盖率88%。
八、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村人均收入,尽管受灾,仍然比上年有所增长。各级政府加强了灾区灾户的扶贫救济和危困企业职工生活的安置工作,全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平稳安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全区支付各类职工的工资总额63374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年平均工资1573元,比1990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比上年增长2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全区储蓄存款余额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