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国武:肇东市1991年工作

肇东市1991年工作
     肇东市市长 朱国武
    1991年,我们肇东市政府组织全市80万人民,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认真实施“科技兴市”和“双环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办农业,发展工业,启动市场,搞活流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1991年社会总产值达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达10.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农业生产夺得特大丰收,粮牧企全面发展。1991年,我市农业生产遭受了建国以来特大洪水的袭击,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奋力抗灾,取得了抗洪抢险、抗灾自救的伟大胜利。粮食生产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总产达10.25亿公斤,单产达404公斤,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0年增长6.9%和6.6%;畜牧业总产值实现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林业生产速度与效益双向提高,新造林1.8万亩,实现产值7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20%,森林覆被率达13.8%;庭院经济总产值达6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乡镇企业总产值达9.3亿元,实现利税7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6%。199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收入853元,比上年增长6.9%。
    工业经济走出低谷,开始步入结构效益型轨道。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市属工业完成产值7.11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国营预算内企业创利税3719万元,比上年增长59.2%,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三项资金”占用总额下降了2887万元,比上年减少13%;以“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哈尔滨、大庆”两个经济辐射区的叠加效应,认真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石化行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体,以轻工、机电、建材工业为龙尾的“龙体型”工业经济新格局。石化工业年创产值9733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7%,较好地发挥了支柱行业的作用。1991年我市工业企业共研制开发新产品63种,新增产值5600万元。全年共完成改造投资额335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27项,其中有16个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新增产值1344万元。交通、邮电、电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交通部门全年筹措资金80万元,进行了地方道路建设,货运量、客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0.7%。邮电系统全年完成业务总量405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年购电量和售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6.2%。
    财贸经济繁荣兴旺,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城乡集市贸易额6595万元,比上年增长9.9%。外贸出口总额5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实现边贸总额630万元;1991年,我们在巩固完善各类市场的同时,新建了全省第一家玉米批发市场,新发展了两个农村大集。我市国合商业已发展到726家,各类商业网点5800多个。从业人员5万余人。各类市场79处,大中型批发市场35处,其中熟食,果菜两大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周围6个市县的批发中心。与此同时,狠抓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122万元,对19个商业、金融网点进行了新建和改建,总面积达28227平方米,全部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交付使用。当年完成工商税收5125万元,比上年增长4%,实现财政收入6183万元,比上年增长10.8%。
    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大为改观。1991年共筹措城市建设资金6266万元,比上年增长4.6倍,先后建起连片集中供热楼房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6.5万平方米,有近千户居民喜迁新居,城内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增长到7.2平方米。新铺设地下排水管线2368延长米,实现了污水日产日清。新铺设供水管线2400延长米,供水管线总长达到280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80%以上。
    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力度有所加强。农村改革中,稳定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健全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工商企业改革由以放权让利为主开始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变,开展了第二轮承包的发包工作。组织优势企业对部分边、小、微、亏企业进行兼并。启动了住房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商业“四放开”的改革。加大了开放联合的力度,市乡两级企业分别同省内外29家大企业、科研单位建立了新的联营联合关系,共引进资金3720万元,引进技术27项,引进设备30台套,引进人才98人次,引进名、特、优、新产品16种。在乡镇企业中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龙佳羽绒有限公司。仅经委口29个运转实施的联营联合项目新增产值564万元,新增利税50万元。与此同时,为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创造了宽松环境,全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6785户,个体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倍,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0.9%。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全年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各种新技术73项,工业企业推广新技术18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育投资相应增加,教学条件有了改善。全年新建、扩建和维修校舍4.4万平方米,投资1350万元,建设了新一中和三友小学教学大楼。全市已有114所中小学达到了规范化学校标准,比上年增长12%。
    社会事业不断前进。1991年推广了初级卫生保健,强化了农村“三级网”组织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种法定传染病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投资40万元,在人民医院建成了全区第一家心血管病房,并引进_台’美国505型CT机,进一步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991年市红十字会和昌五卫生院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单位。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和8‰以内。我市体育健儿在参加国家、省、地比赛中,均获得了好成绩。我们投资22万元建设了一座省级一流水平的体育场馆,成功地承办了全省农民运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