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粮食生产再登新台阶
1991年,黑河地区在大灾之年又夺得了粮食大丰收。全区各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风、雹灾,七、八月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230万亩,其中绝产12万亩,分别占播种面积的37.4%和2%。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战胜了自然灾害,使粮食生产在1989年、1990年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的高起点上再登新台阶。粮豆薯总产达99397.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9.28%,提前超额完成“八五”计划指标;单产177公斤,比上年增长9.9%;交粮6313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37%;商品率达到65.7%,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1991年,黑河地区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要抓了以下工作。第一,深化改革,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是完善了土地经营制度和承包合同的管理。全区开展了“三制一建”工作,90%以上的村初步形成了机制,比较好地克服了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通过复查,完善了合同内容,提高了合同的约束力。二是推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全区区域化连片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比上年提高10%;各类联合体已发展到1020个,比上年增长11%;实行“三田制”的村达到74个,比上年增长23.3%;实行集体股份制经营的村达到26个,比上年增长2.7倍。三是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建立各类农业综合服务站166个,比上年增长18.6%;建立农民技术协会1472个,比上年增长12%;有712个村建立了经联社,比上年增长7.2%;有300个村建立了农机服务队;有806个村建立了“以一带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四是进行了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挥了经联社、供销社在流通中的作用,并加强了市场建设,全区建立乡镇农贸市场28个,比上年增长17%。第二,增加投入,保障生产发展。全区农业生产资金总投入2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化肥施用量16.4万标吨,比上年增长5.5%;农家肥施用量446.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农药施用量358吨,比上年增长67.3%。通过开展“铁牛杯”竞赛活动,全区更新大中型农机具704台件,比上年增长27.5%。通过开展“黑龙杯”竞赛活动,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全区共完成土石方107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2%,新增治涝面积15.2万亩,新增防洪面积7.37万亩,增水保面积15.37万亩。第三,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全区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900多期,有14.95万名农民参加了培训,基本做到了每户有一人受训。全区地、县、乡三级的89个单位,组成11个集团承包团组,分别在6个市县的74个乡镇和15个国营农场承包耕地总计176.5万亩,比上年增长16%。全区实施“丰收计划”面积222万亩,比上年增长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产菌、水稻旱育稀植等10项新技术面积1239.6万亩,比上年增长99.3%,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胡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