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和:坚持以贸兴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坚持以贸兴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黑河市市长 徐福和
1991年,黑河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坚持以贸兴业,促进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708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国民生产总值39695万元,比上年增长8%;国民收入28457万元,比上年增长9%;工农业总产值31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农业又获大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达168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粮豆薯总产达112083吨,单产161公斤,分别比丰收的1990年增长25.9%和24.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上交商品粮704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0.5%。油料、甜菜等经济作物也获得丰收。1991年再次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乡镇企业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总产值达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8%,实现利税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9%和33.9%。乡镇企业的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牧副渔和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效益良好,年末大牲畜存栏13118头,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奶牛存栏比上年增长19.7%;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25.7%和10.6%,创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也取得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达1230元。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4303万元,比上年增长7.7%。预算内工业企业回升速度较快,完成产值481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8%。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由上年的亏损70万元变为盈利10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原煤、发电量、红砖、水泥等分别比上年增长8.3%、13.7%、84.9%和4.4%。科技兴工取得成效,全年投入技改和新产品开发资金85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5项,开发新产品40种。其中圆弧齿轮泵被国家批准为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基础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装机3。6万千瓦年发电1亿度的西沟水电站于1991年11月中旬正式并网发电;装机2.4亿千瓦年发电1.7亿度的热电厂于年末投产发电,并向市区供热。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俄经贸取得突破性进展。口岸城市对外贸易层次增加,已呈现国贸、省贸、边贸、民贸并举的局面。贸易领域已扩展到独联体5个加盟共和国的30多个州,贸易伙伴已发展到78家。贸易形式已由单一的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等多种形式发展。全年实现完成进出口商品签约额近3亿瑞士法郎,超过了前3年签约额总和。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4352万瑞士法郎,相当于前3年履约额的总和。进出口商品过货量达5.1万吨,比上年增长59.4%。实现利税1140万元。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横向联合进一步发展。共与俄方签订合资合作和“三来一补”项目6项,其中双方合资企业黑河友谊砖厂和金杯啤酒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同时还就联合生产旅游鞋、合建中餐厅等7个项目达成了意向协议。在国内横向联合方面,全国各地到黑河考察合作的团组达809个,在黑河市建办事处、代办处85个,达成经合协议32项,引进资金700多万元。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财政金融运转正常。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109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大黑河岛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建设为龙头,辟建了市区早晚市场,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和爱辉镇,西岗子镇等农贸大集。集市贸易十分活跃,贸易额超过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26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59554万元,比上年增加49.6%,各项存款余额为45139万元,比上年增加35.3%。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口岸城市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规模空前,基本建设投资达9762万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完成17万平方米。城市供水、供热、排水和道路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北黑铁路已与国铁联网运行;黑河至哈尔滨的飞机每天都有班机;万门程控电话工程和哈尔滨至黑河1920路数字微波工程已近尾声;海关、商检、卫检、动植检等部门的设施进一步配套,口岸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了很大提高。
城乡改革进一步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全市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600万元,比上年增加34.9%。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企业承包责任制,针对第一轮承包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和完善了承包形式,指标体系,经营者奖惩等办法。推进了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同时积极推进了物价、财政、金融、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