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明:发展中的旅游疗养城市—五大连池市
发展中的旅游疗养城市—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市市长 杜方明
1991年,五大连池市继续沿着“旅游、疗养、科研、开发、生产”这一建市10字方针,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稳定大局”的各项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矿泉及旅游疗养资源开发为主的各项工作。全年社会总产值达5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农业总产值达2981万元,比上年增长5.1%;工业总产值达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903万元,比上年增长0.8%;国民收入达2670万元,比上年增长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6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各项事业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一座具有火山特色的疗养旅游新城已初具规模。
旅游资源日渐丰富,疗养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五大连池现已开辟火山博物馆、药泉温泊、三池水上游览、龙门自然揽胜、五池水上体育活动中心等5个旅游观光区的35个景点,新开发焦得布山冰洞和格拉球山天池两大奇观,特别是冰洞奇观,使游人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领略严冬冰景,堪称天下一绝。五大连池不但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独具魅力,而且以其特有的国内外罕见的世界三大低温冷矿泉之一的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驰名中外。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前来科研、考察、观光、旅游和疗养,使五大连池知名度不断扩大。1991年接待台湾观光团113人,香港198人,苏联疗养团13批389人,其它国家172人,国内游客约38万人。同时五大连池市已经建立了与国内各大旅行社和香港华兴公司(办旅游疗养业务)有广泛联系的旅游网络,拓宽了国内外旅游疗养市场。1991年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中,五大连池榜上有名,是我省唯一中选单位。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旅游疗养事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在同前苏联建立旅游疗养业务的同时,又与他们签定了2万瓶洗发香波的出口合同,并出口芸豆289.6吨,大豆500吨,油菜籽300吨,黄牛60头,实现利润30万元。
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城乡经济逐渐扩大。农业生产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粮食平均亩产164公斤,农民人均收入1111元,居黑河地区第二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现已形成良好的乡镇经济发展网络。以开发地方矿产资源为重点的地方工业又有新的突破,工业产品已形成矿泉水、矿泉饮料、食品、日化等4个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多次获部、省级奖,矿泉洗发香波在1991年全国轻工博览会上击败4家中外合资企业产品,获最高奖。矿泉系列日化产品在山东潍坊举行的中国国际化妆品评比中唯一获得两项大奖,即蓝天金奖和洗发香波单项银质奖,引起中外客商的极大关注。
五大连池其它各项事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991年投资333.8万元用于城市基本建设。城市西区上水工程主体部分已经竣工,1992年7月西区市民即可用上自来水。城市绿化面达27.4%,居全省之首。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1991年城乡储蓄存款金额达2167万元,人均存款928元,全市待业青年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五大连池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1年有两个学校被评为“省级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在参加全区中小学生各类竞赛中也多次获集体和个人前三名。文化事业虽刚刚起步,但已形成具有火山特色的文化雏形,在书法、摄影、绘画等领域多次获省地级比赛大奖。有些作品还被选送到前苏联展览,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