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忠:避危兴林全面启动取得成效
避危兴林、全面启动取得成效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 王汉忠
1991年,大兴安岭地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战胜了特大洪水灾害,克服了经济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37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林业全年实现利润6892万元,比1990年提高了49.7%。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同时,继续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工作,进一步巩固了营林的基础地位。1991年,大兴安岭地区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避危兴林”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提高营林生产作业质量为重点,完善了营林承包责任制。森林资源在总量上实现了长大于消,营林事业逐步走上了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轨道。营林各项任务,质量完成得都很好。火烧迹地第一阶段森林资源恢复工作受到了林业部的表彰。在松毛虫防治工作中,采用飞机化防、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面积423.5万亩,有效地控制了虫情的蔓延。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使林地过火率控制在0.O1‰以下。进一步强化了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区划调整工作进展顺利。1991年末,十八站和韩家园林业局扩建工程已形成木材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图强扩建卧龙河工程,已纳入今年年度计划开始建设,扩建后可形成木材生产能力12万立方米。地区还集中一部分伐区道路延伸费和采取自筹奖金等办法,建设了通往富裕、克山、南瓮河、韩家园待开发区的道路。
三、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避危兴林”必须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下大力气以抓林、金、纸、煤、果为重点,认真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使全区经济有了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林产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注重产品质量管理和创优工作,狠抓了新老厂的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在南部林区积极发展了木片生产。有3种产品获省优称号,一种产品获国家星火进步银质奖。
多种经营在遭受特大水灾情况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以林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实行全方位综合立体开发,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养殖、建材、煤炭等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去年,生产煤炭37。1万吨,古莲河煤矿和坑口电站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农业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强化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科技兴农”方案,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实现了农村总收入、粮豆薯总产量人均收入3个增长,在大灾之年喜获丰收。
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围绕市场开发新产品,认真抓了设备和技术改造,积极实施“星火计划”,使产品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地方工业实现产值22663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909万元,利税841万元。
发展黄金事业,地区采取国投办矿、自筹办矿一起上,林业地方并肩行的方法,积极筹措资金,大办黄金企业,初步形成林金结合,农金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发展黄金生产的局面。
外贸、边贸事业也有新的发展。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414万元,完成计划的107%。
金融、财贸战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救灾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企业活力有所增强。1991年,地区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为启动“避危兴林”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六包三挂钩”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各项配套改革工作。住房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漠河等地的房改已于1991年三季度进入实转阶段,全区房改工作已经逐步铺开。社会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国合商业“四放开”的改革工作也在开始实施。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地区认真抓了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工作,在企业升级活动中,有松岭、图强等5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地方6个企业被评为省明星企业,塔河林业局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
五、不断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推动了“科技双兴”工作的开展。1991年,全区完成135项科技推广项目,创经济效益2700多万元。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验收36项,其中省部级7项。获省内科技进步奖21项,申请专利9项,在全国“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上获金、银奖4项,获省和国家星火计划一、二等奖各一项,为我区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了改善林区人民生活,扩大商品购销额,各地积极组织货源,满足市场需求,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67448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全区城镇居民储蓄实现100622万元,比上年增长20.8%。人均储蓄达2000元。全区职工人均收入3214元,比上年增长14.9%。
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全区又有2个城镇被评为省级文明城镇,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9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标兵,70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24名同志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任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