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岸建设 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省境内开放口岸不断增多。目前,国家一类口岸已达到21个,二类口岸1个。这些口岸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现已有15个口岸正式开通使用,即哈尔滨国际机场(空港),绥芬河铁路口岸,东宁、绥芬河、密山、虎林公路口岸,哈尔滨、佳木斯、富锦内河口岸以及黑河、同江、逊克、抚远、嘉荫、孙吴四季屯的界江口岸;待开放口岸7个,即饶河、萝北、漠河、洛谷河、兴安、塔河、呼玛、大黑河岛等界江口岸。全省口岸检查检验人员现已增至1400多人。
随着沿边的全线开放,口岸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重点解决了一部分急需的口岸设施。哈尔滨买下了5036平方米商品楼,作为查验单位办公用房,港区还兴建了500多平方米现场业务用房;黑河已建成查验部门办公楼7000平方米,职工住宅6581平方米,现场办公用房3053平方米,车检场地3600平方米;东宁、逊克两县分别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搞口岸建设,已建成2000~3000平方米查验单位办公楼和现场联检业务用房;绥芬河投资306万元,新修了一条4公里长的二级贸易路;佳木斯投资600多万元,对港口重新规划,在原内货码头基础上,又在莲江口、望江等沿江地带新选定8个点,建设煤炭、石油、木材杂货等专业码头。抚远、虎林、密山、嘉荫、萝北、饶河等新开和待开放口岸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据统计,1992年全省共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口岸建设,使全省口岸的基础设施、管理设施、配套设施、生活设施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路并举,立体营运,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逊克等一些主要口岸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民互市场地,这些更加突出了口岸在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我省口岸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
第一,口岸开发为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推进战略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黑河、绥芬河为进一步开放城市以后,边境市县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口岸优势及优惠政策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展开了大联合、大合作、大开发,利用坐落在边境市县的19个口岸进行大开放、大边贸、大流通。从早期的种菜、开发森林的低层次开始向兴建电站、开采石油、合资办厂、交流技术等高层次迈进。仅第三届哈洽会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合同金额达7.8亿美元。边境市县目前已与独联体、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合同129项,实施项目99个,这是近年来的一个突破。对俄劳务输出人数比上年增长46.6%。随着口岸数量的增加,旅游业也不断发展,继黑河“一日游”、绥芬河“三日游”以后,东宁、佳木斯等其它口岸的“四日游”、“七日游”也陆续开展,每个口岸都有中俄商贸团组通过,出入境人员明显增加,1992年已突破百万,比上年增长近2倍。
第二,发挥口岸在沿边开放带的载体作用,形成沿边开放、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窗口。我省的沿边开放带,以黑河、绥芬河两个开放城市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边境与内地相连接的开放区,并且形成了我省的前沿阵地和全国对独联体国家及东欧各国对外开放的窗口。1992年我省边境地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以“南联”促“北开”,以“北开”推动“南联”,使“南联”和“北开”均有新的发展。为改变边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各边境市县纷纷南下,发展内陆横向经济联合。南方许多省、市、区接踵北上,,以资金、技术、商标、设备、专利、人才等形式投标入股,互惠互利,合资办厂,创办中外企业,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拓展通商兴贸,形势发展很快。“北开”发展趋势看猛。1992年,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对我商品、技术、资金需求日趋见旺,不但各独联体国家与我发展经济关系的愿望增强,而且与我省相邻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州、区和城市对我进行边境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愈加迫切。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民众之间贸易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和经济贸易并举。据统计,1992年我省进出口货运量突破200万吨大关,其中边境贸易176万吨,占70%以上,19个边境市县边境贸易签约额为25.2亿瑞士法郎,履约额为12.7亿瑞士法郎, 占全省边贸履约额的60.1%,比上年增长154.54%,创历史最好水平。
第三,推动边境经济发展,改善边境地区落后面貌,提高边区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由于口岸的开通,边境贸易的持续增长和开放层次的不断提高,1992年边境经济又有长足进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65%,农业总产值增长13.09%,工业总产值增长8.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1992年底统计,沿边地区共辟建12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启动面积为20.03平方公里,已引进资金协议金额为25亿元,到位资金7.5亿元,130多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各边境市县的城建、文教、卫生、信息、科技、计量和服务设施加紧进行;机场、道路、码头、仓储建设也已展开;通讯落后状况初步缓解,已有13个边境市县开通了直拨电话,黑河、绥芬河两个开放城市和同江等地还开通了国际直拨电话。口岸的开通,沿边开放带的形成与发展,也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壮大了经济实力。1992年,边境市县财政收入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6.14%、10.97%,虎林县在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中列34位,绥芬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92年达3200元,黑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9%。
“口岸通经济兴”,这已被实践所证明。随着我省口岸数量的增多,通过能力的增强,沿边开放必将进一步向深广方向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登上新台阶发挥更大的作用。(特邀撰稿人:张明杰 陈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