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省妇联工作综述
一、突出抓了家庭文化建设和“巾帼建功”活动。1992年,省妇联开展了较高层次的“美好家庭”活动,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在“美好家庭”活动中,省妇联与省电视台密切配合,通过广播电视推荐,层层筛选,最后推出20部美好家庭专题片,在省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陆续播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和反响。评选出金奖3户,银奖5户,荣誉奖12户。1992年还开展了全省首届“恩威杯”家庭文化知识大赛。这次大赛,省妇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卫生厅、司法厅、精神文明办、医药局、成都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等八个单位。大赛从4月初始到9月初止5个月的时间,发行试题和资料210余万份,涉及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和省内城乡各个角落。这次大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省委常委谢勇、副省长戴谟安亲自担任本次大赛的顾问,并亲自出席大赛新闻发布会和颁奖会。1992年“巾帼建功”活动,突出抓了两项工作。第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加快了各级党委对“巾帼建功”活动的领导。省“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谢勇担任主任,成员由省人事厅等15个厅局主管领导组成。全省14个地市都成立了活动小组,近500万城镇妇女参赛。第二是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14个地市均在“三八”节召开各种形式的“巾帼建功”活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女企业家话建功会、女领导干部座谈会、讲演会、动员会等达2898场次。全省各级妇联共发“巾帼建功”简报389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报道190篇,播出电视片30余部,使“巾帼建功”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二、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1992年全省妇女的“双学双比”活动,由浅入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省健全完善了“妇女培训中心”、“妇女学校”、“妇女之家”12720个.。随着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省及各地协调小组加强了对活动的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机制,调动了各方面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1992年,省妇联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总体目标,协调各有关单位,结合妇女实际,开展了有影响的、有效益的竞赛活动,使竞赛由单项的科技致富能手竞赛发展为“六能手”、“八能手”竞赛,由与一个部门联合开展活动发展为与多部门联合开展活动,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一是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包扶贫困户67430户,脱贫户占扶贫户的85%;二是开展“龙江女子支农爱国储蓄”活动,收储1.4亿元;三是开展“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全省已建“三八林”(苗圃、果园)8570块,35587亩;四是开展“科技支冬”活动,集中冬季农闲时机培训妇女338万人。
三、兴办经济实体,增强妇联经济实力。省妇联于1991年成立了开发部,协调组织全省各级妇联兴办经济实体。据1992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县以上妇联系统兴办了以教育型、服务型、生产加工型为主的,为妇女儿童生产生活服务的大中型企事业300多个,便民服务网点2000多个,1992年共创经费300多万元。全省有8个市地、37个县成立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部,6个市地、23个县成立了与发展部相适应的机构。从事发展工作的干部有230多名。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黑河等地还协调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制定了妇联兴办企事业管理条例,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了宽松政策。全省在兴办近100个服务型企事业的基础上,开始向生产加工型、商业经营型、开发型、外向型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已兴办生产加工型企业50多个;商业经营型企业140多个。黑河、绥芬河、佳木斯、抚远等十几个口岸市县都开展了边贸活动和旅游活动,黑河、绥芬河对俄边贸实现了过货,有了利润。在农村,各级妇联兴办实体注意与“双学双比”、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兴办小农场、小牧场、小果园等“绿色企业”。
四、注重提高妇联干部的素质。1992年全省共有专职妇联干部2970名。从文化结构看,大专文化的1105名,占妇女干部总数的37.2%;高中、中专文化的有1518名,占干部总数的51.1%。从政治状况看,党员1899名,占总数的63.9%;团员374名,占总数的12.5%。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121名,占4.1%;30~50岁的2126名,占71.6%;30岁以下的723名,占24.7%。(姜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