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厅厅长赵吉成在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关于黑龙江省199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199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1992全省预算执行情况
1992年是执行“八五”计划的第二年,为圆满完成这一年的全省预算任务,各级政府率领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狠抓增收节支,大力开源节流,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财政收支双超去年水平,基本上完成了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1992年预算任务。
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我省1992年财政预算收入为80.1亿元,财政预算支出为69.4亿元。在预算执行中,财政预算收支均发生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预算收入为79.69亿元,实际完成83.68亿元(年终快报数,下同),为调整预算的105%,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1%;调整后的预算支出为111.87亿元,实际完成102.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1.7%,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全省当年财政收支加减与中央的各项结算资金,支出大于可用财力,差额1.8亿元。在全省决算整理期内,由于在途收入陆续入库,审核决算时剔除一些不合理支出,加上争取国家一些照顾,差额将会大大缩小,力争收支平衡。最终决算,经过上述工作,并报请国家审核后,我们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1992年,全省财政收入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工商各税收入84.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3.3%;农业税收入3.97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企业收入负数11.8亿元,完成预算的106.9%。其中,工业企业收入1874万元,完成预算的17.9%;商业企业收入负数707万元,完成预算的42.2%;农牧水企业收入负数7051万元,完成预算的95%;粮食企业收入负数10.54亿元,完成预算的105.9%。
1992年,全省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5.72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38亿元,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02亿元,农林水事业费和支农支出9.04亿元,工交商事业费支出1.55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6.73亿元,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22.76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3.5亿元),科学事业费支出1.3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2.02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73亿元,公检法支出4.75亿元,价格补贴支出19.73亿元。
1992年,全省还完成了国家发行的13.2亿元的国库券任务;征集了2.5亿元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1.8亿元的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1992年,各级政府面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困难局面,坚持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调度资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保有压,基本保证了重点方面的支出需要,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有力地支持了依靠科技振兴农业。这一年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5000多万元,增长6.8%。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有1000多万元用于专项支持增加农业技术集团承包面积1000多万亩;有1000万元作为财政导向资金,吸引社会各方资金6000多万元,更新大型拖拉机及农机具4286台(套)。财政投资5000万元,并吸收社会财力,进一步支持了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了20个县的50个分级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了6个地市级畜牧服务中心,新建了67个乡级畜牧综合服务站。这些,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支持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全省财政除安排企业挖潜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外,还充分发挥资金投向和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免各项税收、办理以税还贷等,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向市场经济过渡。1992年,全省预算内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开发费1.1亿元,增提折旧1.0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3200万元;全省各级税务部门通过按政策批准以税还贷、减免税收等形式,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商品流通的扩大。
——有力地支持了科研条件的改善。1992年,全省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比上年增加4358万元,增长23.1%。其中省财政继续增加投入,支持省属科研单位新建8个中试基地,还使7个中试基地初具规模,促进了科研成果熟化和转化,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些中试基地新增产值3000多万元,新增利税500多万元;省财政还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新建和完善5个重点科技试验室,使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条件和手段明显改善。
——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92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比上年增加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4%,超过全省财政总支出增幅6.8个百分点。为保证教育支出有较高的增幅,还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教育增加投入。1992年,全省财政共投入6500万元作为导向启动奖金,多渠道吸引资金1.77亿元,用于改造教育危房78万平方米,新增教学设备10万台(件),新增教学实验室2500个。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
——有力地支持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上年增加3239万元,增长9.2%。重点改善了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条件。全省新建医疗用房2.2万平方米,新增病床2590张,新增大中型医疗设备119台(件)。同时,还投放6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边远地区人民的饮水条件,扶持县、乡医院广开创收门路,增强医疗保健和综合服务功能。
——有力地支持搞好城市建设。1992年,全省城市维护费支出比上年增加7484万元,增长12.5%。重点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铺设高等级路面200多公里,新建改建各类桥梁10座,城市新增供水量6570万吨,新增煤气管道用户8万多户,完成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污染治理项目42个,大气污染指数有所下降。此外,全省城市绿化和居民住房也有明显改善。
1992年,全省体育、文化、计划生育和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一是增加了投入。全省财政共增加27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了36户涉外企业,有效地支持了这些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下放了权限。为支持沿边开放城市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黑河、绥芬河两市边贸企业留利分配比例、对外劳务输出、工程承包企业利润减免期限与上缴比例、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住房补助金与物价补贴的提取交纳等审批权限,全部放给两市自行确定。三是切实加强了非贸易外汇临时出国用汇管理。根据国家要求,我省从去年3月份开始,将过去由财政部门管临时出国用汇指标,外汇管理部门管资金审批核销的作法,改为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大力支持振兴科技,促进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一是全面启动了财政支持科技振兴经济示范区工作,省财政厅与省科委配合,在绥化示范区现场办公,组织若干省属科研单位和部分在哈大专院校,将31项科技成果介绍给绥化地区,省财政还注入500万元启动资金,预计这些成果投产后每年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5000万元左右。二是由财政出钱并参与筹办了首届“92黑龙江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为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联姻搭桥。各级财政还为会上转让的科技成果提供了10%的转让费补贴。在这届展交会上,有4000多项科研成果达成转化或意向协议,有2000多项科研成果在一两年内即可形成生产力,预计每年可新增效益上亿元。三是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振兴全省经济作贡献。省财政拿出200万元专款,对评选出来的30个在科技长入经济中贡献突出的单位给予了重奖。对全省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服务经济振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大力促进扭亏增盈、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建立了扭亏目标责任制。将扭亏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企业和个人,逐级签定了扭亏责任状,并将扭亏任务、扭亏目标与工资奖金相挂钩。二是狠抓行业亏损大户。重点解剖了省属煤矿、制糖、劳改、畜牧和森工等行业的几十个亏损大户,并相应提出了扭亏对策,对症下药,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全省预算内工业扣除制糖工业亏损5.6亿元的特殊因素后,比上年减亏2.2亿元,下降26.7%。三是采取非常措施扭亏。各级政府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经营性亏损企业,积极促进关停并转;对计划内亏损企业,通过建立扭亏基金、采取提前退库等办法,促其尽快扭亏为盈。四是支持粮食企业放开搞活。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改善经营,加强管理的有关政策,以促进粮食经营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减轻财政负担,推动开放搞活,当年粮食企业亏损比上年减少1000多万元。五是加强了舆论宣传。省财政厅与黑龙江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扭亏增盈,搞好企业”的有奖征文活动,组织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建议,解剖了若干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边些对促进搞好企业,扭亏增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促进“八五”期间振兴县级财政经济“551221”目标(即建设5个亿元县、5个8000万元县、12个5000万元县、有21个补贴县脱补)的实现,1992年全省通过财政借款、银行贷款、地市县财政和企业自筹等形式,筹措资金2.4亿元,重点扶持了79个项目,预计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利税上亿元。二是重点支持和完善了以奶牛生产为纽带的贸工农一体化建设。省财政集中1800万元资金支持21个县(市)建设奶牛生产基地,采取省投、县配、民筹和贷款贴息等办法,筹措近7000万元,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38多万头,促进奶牛基地县乳品企业基本实现满负荷生产,达到了预期经济效益。三是加大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力度。除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外,1992年全省财政安排了扶持乡镇企业周转金83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帮助新上和改造25个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利税500多万元;为促进乡镇企业加快技术创新,1992年省财政配合有关部门,成功地举办了全省乡镇企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会,使一大批乡镇企业吸纳了新技术,开发了新产品。
(五)大力支持促产增收,积极活化资产存量。一是及时出台了支持搞好大中型企业的配套政策,清理了一批有碍于企业向经济过渡的财税方面的法规、制度和办法。同时,对一批骨干企业继续给予优惠照顾,为企业自主经营走上市场创造宽松条件。二是为支持和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省级财政通过给予技术改造贴息和增拨技改周转金的办法,支持开发了近百项新产品,预计每年新增效益2000万元。全省财政还利用预算外专户储存间歇资金1.86亿元,扶持了1434个项目,当年新增利税2551万元。三是大力强化税收征管,依法从严治税。全省各级税务部门,在继续坚持抓住大户、不放松小户的同时,强化纳税规范管理,坚持征管查相分离。1992年全省工商税收比上年增收5.34亿元,增长7%。全省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征收工作也有明显加强。四是大力推动闲置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界定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企业,实行折股折卖和通过促进兼并、联合等方式,振兴或救活了一批企业。
(六)大力强化财税监督,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狠抓了经常性的财经纪律监察工作,对全省各地市县2500多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5个方面的专项检查,共查出违纪资金3000万元。二是狠抓了1992年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共查出各类违纪资金2.54亿元,其中,应收缴入库1.53亿元,已收缴入库1.17亿元。三是狠抓了治理“三乱”工作。全省在完成自查清理、重点检查,审查处理和整章建制的基础上,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又组织较强力量对20多个地市县进行了重点抽查验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已取得的成绩,发现和查处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制定了收费、罚没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全国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到我省检查验收的意见,现在,全省治理“三乱”工作已由集中阶段性整治转为各职能部门经常性整治,这标志着我省治理“三乱”工作已开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1992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从总体上看仍然比较低下,如果加上制糖工业增亏的特殊因素,仍比上年增亏3.4亿多元。二是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造成财力过于紧张,财政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三是财政支出需求大于供给。少数地方资金缺口很大,发生预算赤字。初步统计,到1992年全省有14个县 (市)发生赤字5000万元,累计赤字县已达22个,赤字额达2.19亿元。四是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仍很严重。少数地方和单位采取截留坐支、挪用专款等手段,乱支乱用资金,加大了财政和企业负担。五是财政管理偏松、监督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988年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到1992年五年间,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坚持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真实施财政预算“保盘子工程”,紧紧围绕“兴科技、兴经济、兴财政、兴事业”的思路推进工作,全省财政紧中求活,预算执行情况总的看还是好的。全省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五年中,全省财政收入由61.9亿元增加到83.6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8%;财政支出由72.5亿元(含中央专项补助)增加到102.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五年累计,全省财政收支总规模分别达到369.2亿元和443.1亿元。这对支持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五年中,我省县级财政收入由15.3亿元增加到43.3亿元,增幅始终高于全省财政收入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全省42个财政补贴县自给水平已由71.4%提高到84.1%;33个财政自给水平过低的贫困县,有21个已达到省定脱贫标准。财政支出结构趋向优化。五年中,由于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了支农、教育和科技支出每年增幅高于全省财政支出平均增幅两个百分点左右,五年累计这些支出分别达到41.2亿元、55.2亿元和8.7亿元。全省行政管理费和各种价格补贴支出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行政经费支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幅。财政收支做到基本平衡。五年中,全省财政收支已有四年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92年经过全省各方面的艰苦努力,也有望实现收支平衡。财政监督管理明显加强。五年共查出各种违纪资金17.5亿元,财政收缴入10.6亿元。既狠刹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也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年中,我省还推销国库券和特种债券40.4亿元,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25.6亿元。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1993年全省预算草案
今后五年,是我省国民经济能否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也是力争财政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的关键阶段,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工作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深入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促进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坚持收支平衡,不打赤字,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努力为我省各项事业发展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各方面加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登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根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初步设想今后五年,全省财政收支的主要奋斗目标:一是力争实现稳固的预算平衡,逐步消化历年积累的财政挂帐和部分市县财政赤字;二是力争实现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或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三是力争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财力可能情况下生产性支出比重逐年有所提高,支农、科技和教育等重点支出的增幅要继续高于财政总支出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四是力争全省县级财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如期或提前实现振兴县级财政经济的“551221”规划目标;五是力争乡镇财政经济有较快发展,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要保持年递增10%以上。
1993年,我省预算收支安排,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总的看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提出如下预算草案:
现在提请大会审议的1993年预算草案,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若干因素,参考今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编制的。全省财政收入安排88.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扣除按规定上解国家和加减与国家各项专项资金结算后,全省可用财力76.33亿元。本着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全省财政支出相应安排76.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预算增长4.5%。收支相抵,全省预算是平衡的。
1993年,全省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工商税收安排88.98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4.9亿元;农业税收入按正常年景安排3.49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少安排4721万元;工业企业收入安排1.41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1.22亿元;商业企业收入安排负数2000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负数1293万元;农牧水企业安排负数7152,比上年快报数增加负数101万元;粮食企业安排负数9.65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减少负数8849万元;其他收入安排1.3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减少1.8亿元;教育附加收入安排1.13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增加2152万元;国家分配我省征集能交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省内分成收入1.53亿元,比上年快报数减少2169万元。
1993年,全省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安排3.52亿元,主要是各市县增加2336万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安排2.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9.7%(可比口径,下同);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安排1.9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0%;支农及农林水事业费安排7.01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7%;城市维护费安排6.08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教育事业费安排11.2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7.5%;行政管理费安排6.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6%;公检法支出安排3.3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7%。
三、为圆满完成1993年全省财政预算任务而努力奋斗
1993年是我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一年,也将是我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一年。为确保完成这一年全省预算任务,全省各级政府要继续深入落实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各行各业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力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沿着“兴科技、兴经济、兴财政、兴事业”的思路,深入实施财政预算“保盘子工程”,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第一,以促进发展大流通、大市场为重点,加大我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力度。第二,以强化宏观调控手段为重点,加大服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力度。第三,以促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大推动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力度。第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大依靠科技振兴财政经济的力度。第五,以促进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加大振兴县级财政经济的力度。第六,以强化财税管理为重点,加大增收节支、调整分配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