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投放过猛,回笼低于上年
1992年,全省货币净投放120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多投44.6亿元,增长59.2%,是我省历史上票子投放最多的一年。净投放总额相当于1990年和1991年两年投放之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回笼速度放慢,全年只有2、3月为回笼,其他月份均为投放,而且投放量较大,11月份货币投放量达34.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货币投放多的原因:1.商品回笼乏力。1992年商品销售收入一直以较低水平增长。除1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外,其他月份均在13%以下,11、12月连续两月销售收入呈下降趋势,12月商品销售收入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亿元,下降3.2%。1992年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296.8亿元,比上年增加23.4亿元,增长8.6%,低于1980年到1991年平均递增15%正常速度6.4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为8%)则增长比例更低。2.储蓄回笼能力减弱。1992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75.7亿元,比上年增加86.9亿元,增长22.4%。其中城市增长23%;农村增长18.4%,但全年增幅低于上年。全年储蓄回笼货币63.2亿元,比上年只增加0.2亿元,增幅为0.3%。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1990年回落28.5个百分点。3.工资性支出增多。全年工资性现金支出304.8亿元,比上年增加43.9亿元,增幅为16.8%。4.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增幅较大。全年农副产品采购支出达121.7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17.9%。5.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增高。1992年该项支出达8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亿元,增长41.3%,增幅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6.资金分流多。由于受“办开发区、办公司、经营房地产、经营股票证券热”的影响,众多企事业单位把资金投向这些方面。部分城镇居民提取储蓄存款用于各种投资,大量现金流入外省,也迫使银行进行超量货币投放。
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保付困难增大。下半年我省资金头寸偏紧,备付率过低,一部分基层专业银行出现了保付危机,许多基层经营机构出现了“开三停三”或变相停业,少数营业所被围被砸,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誉。另一方面,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开放经营后,工商企业各种事业、团体、个人营销现金使用较高。为了避免银行检查监督,相当多的营销单位现金不归行,使数量很大的一笔资金游离在银行之外,这也增大了货币投放的压力。(李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