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文:全省农村金融工作取得新成绩
全省农村金融工作取得新成绩
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 王书文
1992年,全省农村金融工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组织盘活资金,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以“四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加强各级行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实现了年初全省行长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了总行下达的各项计划。截止1992年年末,全省行、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5.8亿元(不含信用社转存款和准备金),比年初增加24.9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为127.9亿元(含信用社转存款和准备金),比年初增加16.1亿元。行、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6.7亿元(不含农行对信用社贷款),比年初增加39.7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为246.5亿元(含对信用社贷款),比年初增加30.3亿元。行、社信贷收支相抵,全年净投放14.8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净投放14.1亿元。
1.开展“金穗杯”竞赛活动,组织盘活资金成效显著。为了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急需,在省政府领导下,上半年开展了以“三清两存一保”为内容的“金穗杯”竞赛活动,筹集了28.5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春耕生产。下半年,面对诸多因素造成的储蓄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全行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基本解决了保支付问题。全省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年纯增储蓄20.3亿元,帮助企业清收往来拖欠10.9亿元,清仓压库3.5亿元,清收“两呆”贷款1.35亿元。
2.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支农工作积极主动。行、社全年纯放农贷16.4亿元,重点用于支持 “两高一优”农业、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发放村屯企业贷款2.93亿元,支持村屯企业3625个。对9个贫困县和16个重灾县集中资金进行了专门扶持。这些贷款的发放,为我省农业再获丰收做出了贡献。全年发放乡镇企业贷款5.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农贷的33.5%,大幅度超过了省政府确定占农贷20%的目标,重点支持销路好、效益高、竞争力强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并支持一批亏损和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累计发放各项边贸贷款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倍,支持边贸企业签订易货贸易合同11亿瑞士法郎,实际过货3.2亿,创利税7886万元,边贸信贷业务得到了很大发展。
3.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按时完成了收购资金包干任务。
1992年我省农业又获丰收,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各级行紧急行动起来,集中一切可用资金,保收购,保急需,在规定期限内,保证了农业银行负责筹措的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兑现了农民手中的“白条子”,各级党政和广大农民比较满意。
4.千方百计开拓业务领域,新业务发展迈出了较快步伐。各行在规模、资金双紧的情况下,对开办新业务实行了倾斜政策,推动了新业务的发展,优化了资产结构,降低了资产风险。到年末,全省各种新业务机构达到47个,比上年增长1倍;外汇存、贷款余额达到2356万美元和268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46%;办理出口贸易和非贸易结算业务4555笔,金额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倍;信托存、贷款余额达到9262万元和29716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54.7%和91.2%;经营债券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
5.落实了经营目标责任制,扭亏增盈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了扭转经营亏损局面,在全省农行推行了“统一政策,确定基数,超收(减亏)分成,留成下拨”的利润留成办法,建立了收息、扭亏两个责任制,做到了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信贷资金收息率由上年的7.95%增长到8.36%,减亏幅度达到74.8%。
6.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成绩突出。各行普遍加强了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了防范经济案件责任制,认真解决以贷谋私等不正之风,进一步推动了廉政建设,经济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行业风气进一步好转。全行上下还普遍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树立了高德玉等一批典型,学先进、上水平、争一流在全系统蔚然成风,全省农行系统89个市、地、县行,有86个被当地党政部门命名为“文明单位”。富锦、依兰、勃利、五大连池等4个市县支行跨入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行列,省行机关和11个市县行成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