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水产工作综述
199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8467万吨,比上年增加14655吨,增长8.94%;其中养殖产量达到12.9711万吨,比上年增加22303吨,增长20.76%,创水产养殖年增产量历史最高水平。一年来,我省水产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依靠“科教兴渔”,全面提高渔业生产力水平。各级水产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突出科技教育在渔业生产领域中的作用,实行“渔科教”相结合,大力搞好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养鱼生产者的素质,推动“科教兴渔”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由于各地大力推广了颗粒饲料驯化养鱼高产技术,全省池塘养鱼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稻田养鱼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稻田养鱼面积猛增到75万亩,实现了连续五年翻番;各地在积极引进南方鲤鱼良种的同时,切实加强了本地鲤鱼良种的繁育工作,促进鱼种生产向大规格、多品种、良种化方向发展;通过推广齐齐哈尔市向大中水面投放夏花增殖的经验和小容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使大中型水面增养殖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按着“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认真搞好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已有县(市)、乡(镇)级渔业服务中心184个,村(屯)级渔业服务站和渔民协会200多个,县(市)、乡(镇)、村(屯)三级渔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些渔业服务组织积极为渔业生产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综合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广开渠道,活跃流通。近年来,随着我省水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影响,我省地产鱼秋季集中上市和流通不畅的矛盾日趋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地采取组织专业化地产鱼运销队伍、扩大越冬温室和室外越冬池面积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地方鱼储存、加工、销售工作,促进商品鱼的均衡上市。全省共利用温室和室外越冬池越冬的商品鱼5000多吨,不仅丰富了我省冬春季水产品市场供应,而且提高了养鱼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我省水产品市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哈尔滨、安达、肇源、阿城等10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这些群众性运销队伍和批发交易市场,不仅成为活跃水产品流通、丰富市场供应的有效形式,而且对引导和促进渔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为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加强渔政管理,控制捕捞强度,搞好边境水域管理。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二五”普法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渔政部门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抓好禁渔期和禁渔区的执法检查,特别是重点打击了炸鱼和用快钩捕鱼的不法分子。在这项工作中,省和有关市县渔政部门,还通过重新核发捕捞许可证和规定捕捞限额等办法,对鲟鳇鱼、大麻哈鱼等特产鱼类实行了控制捕捞。为了加强边境渔政管理,中俄两国分别派出渔政人员对黑龙江水域进行了联合检查,双方就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资源保护和渔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共识,并共同制定了增殖保护两江鱼类资源的议定书。(王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