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纺织工业在困境中求发展
省纺织工业厅厅长 张运琪
1992年,由于原料、资金、市场、改造、价格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影响,纺织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省25万纺织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1992年基本情况
1.完成产值。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
2.纺织品出口。全年完成出口收购值8276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边贸出口完成253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
3.实现利税。全省纺织预算内企业1-12月份实现利税7631万元,比上年下降31.1%。其中实现利润为2319万元。
4.基建、技改。全行业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到年末实际完成2.9亿元,其中技术改造45项,完成投资2.3亿元,基建9项,投资0.6亿元。
5、新产品开发。列入新产品计划的222项产品,到年末已研制开发出169项,完成年计划的76.13%,全年新增产值4亿元,新增利税0.48亿元。
6、质量指标。列入省考核的24个大类品种,月月完成计划,完成率达100%,比91年同期提高4.17%。
二、1992年主要工作
1、抓限产压库,遏制了生产下滑。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把限产压库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对全省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不仅进行布置检查,而且还进行跟踪分析,紧缺原料做到合理配置,扶优限劣。同时还为企业排忧解难。
2、抓扭亏增盈,控制效益滑坡。各级领导经常深入地市,检查亏损企业情况,并结合实际进行分类排队,对近期可以扭亏的,实行支持政策;暂时扭亏困难,但产品有销路的,实行扶持政策,在资金、原料供应上给予适当照顾;对长期亏损无望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帮助企业清欠三角债和解决生产贷款。在全行业清理三角债9500万元,占应收货款的25%;同时还通过有关单位联系协调帮助35户企业解决了生产贷款9800万元。
3、抓外贸出口,加快沿边开放。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抓大贸出口的同时,将发展边贸作为扩大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使边贸出口收购值成倍增长。目前全省纺织系统有边贸公司30个;专职工作人员1000余人。为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打下了基础。1992年,经过省厅牵线搭桥到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团组有120个,接待国外客户150个。与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建立的贸易伙伴有100余个。
4、抓质量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一是抓产品质量。针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组织棉纺织印染、毛纺织、亚麻纺织、丝绸和针织等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攻关,并确立了29个攻关目标。二是抓品种开发,在产品附加值下下功夫。三是抓科研项目的推广。
5、抓产品销售,全方位开拓市场。一是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我省纺织工业自己的营销体系。二是抓好企业生产内配工作和工业用布的衔接配套工作,搞好内销。三是全方位开拓市场。
6、抓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1992年的技术改造工作,突出抓了黑龙江涤纶厂六万吨聚酯、黑河十万吨化纤浆、牡丹江纺织厂锦纶帘子布等五个重点项目。其中六万吨聚酯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在不增加外汇额度的情况下,可扩到八万吨。这个项目在93年初建成投产。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3.10亿元,新增利税19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