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我省出台粮食“减购放销、敞开经营”新政策

为适应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逐步把农民和粮食企业引向市场,减轻农民和财政负担,加速粮食经营机制的转换,从1992年秋粮收购开始,全省粮食流通实行“减购放销、敞开经营”的新政策。
    减购,即在保证大豆出口任务的前提下,省对各行署、市,农场总局、劳改局、劳教局按20%左右的比例调减定购任务。全省定购总任务由106亿斤减到82亿斤,调减22亿斤。分品种调减的数量是:小麦6亿斤,玉米6.86亿斤,水稻3.12亿斤,大豆6亿斤。调减后的定购任务,属国家指令性计划,各行署、市,农场总局、劳改局、劳教局要必保完成。调减后的粮食定购任务继续实行保证金政策,将当年减购部分的粮食定购保证金收回加在大豆上,大豆定购保证金由原来的每斤O.1元调增到0.16元。收购国家定购粮食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质价标准。调减后的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继续执行“三挂钩”政策。对大豆继续实行保购系数的办法。
     放销,即从1992年11月1日起,除对部队的粮油供应(包括事业用粮和财政供应两部分)执行原价格外,对城镇居民(含农村非农业人口)的口粮(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口粮(油)、城镇菜农的口粮(油)、农村救灾粮、酿造业用粮(含副产品)和其它用粮等实行市场价格。取消平价供应,敞开销售。粮油销售价格放开后,各地市场所需要的各种粮油由各地自行组织,议购议销。可以在当地收购,也可以在市县间调剂解决。遇有困难时省帮助组织议价粮源,价格随行就市。为防止灾年市场波动和便于省间迁移,做到有籍可查,粮食销售放开后,要继续搞好对居民的册籍管理。粮证由居民自行保存,居民册籍底卡由粮店统一保留。对出生、死亡及迁移人口继续在指定粮店办理有关手续。粮价放开后,黑龙江省地方粮票自行失效,全国通用粮票在省内不再流通使用。对全国粮票以县(市)为单位设立专管或代管部门统一管理。居民需要迁取的每市斤收购0.10元平议差价款,上交省粮食局。全国粮票的收支仍按原规定逐级报表。各地要把粮票报表、帐目、库存核对一致,并将地方粮票就地封存。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的政策及现行的审批办法。坚持在“农转非”指标内办理转吃商品粮落籍手续。对居民粮证历年存粮(油)按原价格供应到当年11月末,过期不再供应。粮油销价放开后,对职工是否给予补贴及补贴标准和办法均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分散实施。(张占华 宋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