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刘国良:1992年全省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蓬勃发展

1992年全省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蓬勃发展
    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刘国良
    1992年,全省经贸战线认真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深入实施“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全省经贸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进出口实现281613万美元,超计划28%,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出口完成182901万美元,超计划26.82%,比上年增长32.7%,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10.5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上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8位;进口到货987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9%。
    边境地方易货贸易实现进出口21.2亿瑞郎,超计划69.1%,比上年翻了一番,占全省进出口额的56.45%,比上年提高了16.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5851万瑞郎,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49%,比上年提高了21.3个百分点;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近400项,合同金额21亿瑞郎;派出劳务18614人次,实现劳务支付货物12584万瑞郎,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哈尔滨洽谈会,共签订经贸合同金额63亿美元,我省占86.4%。
    全省新批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突破1000项,合同金额19亿多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25项,合同外资567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四倍多,相当于前13年的总和;接受国外援款、使用外国政府贷款、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三资企业出口实现5390万美元,超计划160%,比上年增长1.5倍。
    省直经贸系统自营出口创汇、收汇、上缴外汇额度三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靠综合经营、内部挖潜消化了2200多万元的亏损因素,省10家专业进出口公司综合算帐,实际利润1848万元,比上年提高了一倍多。
    口岸建设进展迅速。哈、齐、牡、佳、大庆分别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力、海林和呼兰三市县辟建了韩国投资区。哈尔滨、大庆已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开发区引资达177928万元。各口岸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新促成了7个口岸临时过货,口岸达到19个。
    企业经营机制明显转换,经贸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在绥化地区进行了基层经贸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地市县经贸企业跳出旧的计划经济模式,实现“两分四自”,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理顺了省级经贸企业与地市县经贸企业的关系。实施了《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问题的报告》,积极为具备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和地市经贸公司申请进出口经营权,6个地市经贸公司和9家大中生产型企业已获批准。
    转变机关行政职能,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开始启动。赋予黑河、绥芬河两市相当于省级利用外资管理权限,对其他地市下放了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利用外资审批权,促进了各地市利用外资、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对独联体国家经济贸易不再审批贸易合同和限额以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合同,下放了委托代理经营审批权,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度。全省委托代理经营边地贸的企业已达5000多。有20家易货贸易额超1000万瑞士法郎的企业获得了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省经贸委年内组织了对外经贸体制、出口商品、利用外资、思想政治工作四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分别提出了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1992年的各项任务指标和“八五”、“九五”计划做了两次大的调整,提出了充分体现上新台阶、战略升级精神的新的规划目标。根据省委六届十次全会“必须实现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的要求,研究提出了《对外经贸工作上新台阶设想》、《扩大对独联体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四个方案》和《一九九三年经贸工作基本思路》,为今后提出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