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典明:1992年全省科学技术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992年全省科学技术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省科委主任 朱典明
1992年全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突出重点,为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抓好典型示范,推动科教兴县(市)、兴区工作。今年年初,在深化绥化市和肇州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绥化地区“科教兴省”区域示范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科技示范县(市)试点工作方案》。与省政府研究室、绥化行署科委联合赴绥化市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绥化市六年来科技建市的经验。六年科技建市工作使绥化市城乡面貌和各项事业都有了巨大发展,1992年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肇州的“科技兴县”试点工作一年来也取得很大成绩。继续抓了以“个、十、百、干”计划为主要内容的13个科教兴农示范县(市、场)工作,重点总结了绥化市的效益型农业、拜泉县的生态型农业、桦南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龙江县的农科教统筹结合、绥滨县和海伦市的县所结合、同江市的外向型集约农业等典型示范经验,制定了《科技兴农示范县(市、场)活动管理办法及验收方案》,对主要示范县进行了检查指导。经过三年的创建活动,各示范县(市、场)实现了粮豆薯总产量比开展创建活动前三年平均数增产20%以上,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比在1:3.5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业人口平均收入增长10%以上,新技术、新成果覆盖率7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占有40%以上,畜牧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都有新的发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已达到每户有一名科学种田明白人的成果。
二、以办好“92黑龙江全国科技成果展交会”为龙头,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明显加强。在认真抓好省政府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同时,以国家科委和省政府的名义共同举办了“92黑龙江全国科技成果展交会”。国务院部委和全国省市的54个展团共2300多人,近5000项经过筛选的技术成果参展。全省14个地市组团参观采购,展出招标难题400多项。会期8天,参观人数超过4万。意向成交3200多项,成交金额4亿多元。经项目审查批准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的项目986项,成果实施金额12亿多元。金融部门筹措2亿元贷款支持展交会,到11月上旬已落实2.49亿元。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年我委把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围绕推进我省高新技术发展和加强哈尔滨、大庆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着重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根据我省情况,提出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拿出了《黑龙江省火炬计划十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各地市也积极行动,成立了相应的高新技术管理机构,发布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暂行规定。二是围绕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智能化仪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应用技术及新材料领域,安排了一批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课题,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为带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形成,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很大作用。三是为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年来发展迅速。截止今年第三季度,进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9家,职工7843人,其中科技人员4151人。已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00多项,累计完成产值近3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省科委成立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开发投资总公司。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以来,筹建工作十分迅速。11月下旬,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已注册批准的78家中外企业中,有11家已经投产,预计年底技工贸总收入可达到3000万元。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地都在经济开发区内积极辟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四、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了各类科技计划,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按照国家关于科技工作三个层次的战略部署,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工作的实际出发,编制了七类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从为经济建设服务出发,突出重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农业科技攻关,围绕新品种选育、区域性综合治理技术、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安排了182个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高纬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研究”,在北纬50。的黑河地区连续三年千亩试验田亩产超过400公斤,这是世界高纬寒地种稻史上的一个突破。“优质烤烟大面积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三万亩亩产157.3公斤,达到世界水平,烟碱含量达到国际标准,烟农累计收入979万元,出口1300吨,财政增加税收391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肉、禽、蛋研究方面,“肉鸡配套系选育”成果,在肉鸡体重、成活率、耗料比三项指标上均领先国内,已达到国际肉鸡生产水平,森林防火灭火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占80%。“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地综合发展研究”,已落实实施方案,建立管理体系,签订了攻关合同。47个单位648名科技人员参加攻关,建立试验基点13个,落实攻关面积9.7万亩,示范面积43万亩,单项增产技术推广面积310万亩。工业科技攻关,围绕重点行业和行业重点,安排攻关项目54项,一些项目取得了新的突破。“亚麻一条龙”综合开发工作组织了170余种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其中亚麻短麻高支纱达到55公支,领先世界水平,使号纱效益增加2万多元,全行业每年可多创利税1.2亿元。造纸工业方面的“芦苇化学机械浆工艺及设备国产化验证实验”项目,用芦苇化机浆替代芦苇化学浆,每吨降低成本420元,对我省造纸工业调整原料结构有重大意义。火炬计划旨在使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今年我省共列入33项,现已落实贷款额度1200万元,其中较突出的项目,如杜蒙县晶体厂的人造石英晶体被列为国家级火炬项目。该项目已落实贷款额度1000万元。星火计划按照“提高水平、扩大规模、促进联合、完善服务、建立实体”的工作方针,以支柱产业和区域综合开发为重点,安排技术开发项目。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放上向支柱产业、规模经营、双层经营三方倾斜,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二是重点突出;三是紧紧围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建设进行项目实施,形成了规模效益,充分显示星火计划的示范引导作用。基础研究计划安排101项,取得了一些在国内领先的成果。建立了一个规模大、水平高、作风好的专家评审系统,初步确立一套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组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和工作作风的基础研究队伍。软科学研究围绕科教兴农、企业科技进步、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对外经济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政策法规与管理、科技自身发展等八个方面安排课题50项,现已完成20项,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五、科技体制改革健康发展,不断深入。在不断巩固改革成果的同时,我省坚持继续执行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管理的政策,积极推动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省属科研机构拨款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开发型科研机构事业费减拨已全部到位。继续推行以“五包一挂”为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对省属科研机构1991年承包经营情况进行了考核,总结核定了1992年指标,各科研单位已签定了承包合同。为鼓励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会同省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三十六条”),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公布,受到广大科技人员和各界的欢迎。根据国家科委《关于人才分流、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已着手制定我省科研单位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方案。基本思路是稳定一头,放开一片;以放为主,放中求稳。农村科技体制改革,1992年会同省农委在绥化地区的两市一县(绥化市、安达市、肇州县)开展了借鉴日本农协经验的试点工作,并开设了科技攻关课题,以期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壮大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加速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试点已获得一些阶段性效果。
六、扩大对外开放,立足为经济服务,搞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和引进智力工作。本着讲求交流合作效果、注重交流合作效益的原则,在继续开辟欧美、东南亚渠道同时,注重与周边近邻国家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以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及日本的交流合作。全年围绕我省经济发展需要和五大科技计划,安排了科技合作交流项目200个,其中重点项目35个,与独联体国家及日本的合作交流项目数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通过交流合作弥补了国内不足,获得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同西欧交流也有突破性进展。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向更广泛的地域和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抓住时机,加强了对原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人才引进工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情况制定了《关于我省引进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便于对外工作,经省编委批准,省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对外使用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名称,增拨了对苏引智经费,采取官民并举的方式,全方位开辟了对苏引智渠道。执行引智项目20项,聘请了69位专家来我省工作。围绕军工、高技术、机电、化工、地矿等重点产业实施一批好项目。在加强对苏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对其它国家的引智工作,实施了一批效益较好的项目。全年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75个,聘请了164位专家。农业方面,以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为重点。到1992年全省作物应用引智成果1300万亩以上,占全省耕地1/10,增产28亿公斤,增加效益16亿多元。工业方面,以大中企业技术改造、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新产品开发、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关键工艺及原材料国产化为重点。到今年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共创利税1.91亿元,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节汇3500万美元。全年执行派出培训项目12个,从工商企业派出实习培训人员93人。派出项目选择,坚持了能迅速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科研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能力,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