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黑龙江年鉴》创刊十周年暨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哈召开
纪念《黑龙江年鉴》创刊十周年大会暨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92年12月21日在哈尔滨召开。省直各单位及市、地县年鉴编写组的15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副省长、年鉴编委会主任杜显忠到会讲话。原《黑龙江年鉴》名誉主任陈雷出席了会议,并题写了“万古真诠鉴渚史”的题词。此间,省委书记孙维本也曾为年鉴创刊十周年题写了“前车之辙,后事可鉴”的题词。会上,《黑龙江年鉴》总编辑战凤翰做了《(黑龙江年鉴)创刊十周年回顾》的发言,省直及有关市的代表讲了话。全国年鉴研究会、全国地方年鉴协作会、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办公厅和省直有关单位、哈尔滨市等14个市(地)政府,以及安徽、广西等8个省(自治区)、市的年鉴编辑部共102个单位发来贺信、贺电。
会议充分肯定了《黑龙江年鉴》创刊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认为《黑龙江年鉴》十年来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的指导思想和期望,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突出地方性、综合性、资料性、年史性的特点,每年以一卷之册,系统、全面、准确地记载全省一年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成果,其量之大,其事之真,是一般的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它既可以横向(共时性)传播,义可以纵向(历时性)传播;既可为各级领导者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各种基本数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可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广、快、精、准”的资料及数据情报和各种更广泛的信息。所以,人们称年鉴为“刊中之王’。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年一册的《黑龙江年鉴》,将会成为我省资料翔实、信息珍贵的编年史册和独特的工具书,是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各界同志的良师益友与参谋助手。
会议充分肯定了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即《黑龙江年鉴》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创办和编辑《黑龙江年鉴》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1983年,年鉴在全国兴办之初始,他们便以有识之举,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得风气之先,在全国创办了第一家省级年鉴—《黑龙江省经济年鉴》,1986年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改刊为《黑龙江年鉴》。十年来,编辑部的同志们为编辑出版《黑龙江年鉴》,兢兢业业,殚思竭虑,不但自身努力工作,还在省直各单位和各市、地、县组建起了150个编写组,共同为编辑出版年鉴而辛勤工作。他们经常向省领导请示汇报年鉴工作;认真设计年鉴框架、栏目,认真组稿、编稿;办刊经费严重不足,他们就想尽办法通过创收来解决;他们经常深入到全省各市、地、县、乡……。他们这种对年鉴事业执著追求,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所取得的业绩,是感人至深的。
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办好《黑龙江年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认为,办好年鉴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即应该力求使年鉴充实准确的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相结合。《黑龙江年鉴》的编辑原则应该是求新、求准、求快。另外,年鉴除了贵在质量外,也要十分重视效益,就是要充分发挥年鉴的社会作用。为此,年鉴编辑部和各级领导,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在《黑龙江年鉴》的宣传和发行方面做大量工作。
会议在纪念《黑龙江年鉴》创刊十周年的同时,宣布“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正式成立,通过了《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章程》,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选杜显忠为年鉴研究会会长,周辉春、才起、钱棣华、李庆文、曹夫兴、尚广阳、战凤翰为副会长,并由战凤翰兼任秘书长。研究会理事会由27人组成。(张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