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广播电视发展概述
1992年,全省广播电视宣传和事业建设,按照“强化管理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的思想,争创一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紧密配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化宣传自身改革,宣传质量明显提高。1.加大经济宣传和改革开放宣传的力度。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结合省委、省政府新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情况,注重宣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动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宣传工人阶级在企业改革中的地位、大中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企业的经验。此外还播发了《绥芬河在沿边开放的新起点上》、《黑河走向未来》以及《沿边行》等沿边开放的系列报道。对企业启动市场、扭亏增盈也做了大量宣传。如工业企业面向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和商业企业“四放开”等典型。配合全省农村开展“奔小康”大讨论的宣传,哈尔滨电台、电视台对市委、市政府改革开放33条、发展个体经济30条的宣传等,都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了深层次思考,起到了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经济宣传的比重也大大增加。省电台仅新闻节目头2题中播经济新闻近300条。哈尔滨局创办了经济广播电台,各类经济信息占80%以上。2.成功地组织了几次战役性报道。1992年对冰雪节、洽谈会、建党71周年、“十四大”以及省人大、政协会议等进行了战役性报道。这些报道大都具有容量大、声势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的宣传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宣传手段,宣传效果比较明显。省电台在洽谈会期间录音报道的播出是占整个报道量的38%以上。3.宣传的自身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宣传质量普遍提高。1992年,省电台对节目进行较大改革,5月3日推出5个大版块现场直播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按听众关心的热点内容,请有关领导、专家和来宾到直播现场,通过直播现场的热线电话随时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在广播中直接播出。如《您好,星期天》、《农村》、《早餐前后》、《一路平安》、《中午点歌》等节目,吸引了广大听众。节目播出中热线电话接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听众参与办广播的热情。省电视台还对节目布局进行了调整,开辟一些新栏目,如介绍黑龙江改革开放成就和风土人情为主的《这方水土》。还调整了黄金时间的节目播出内容,提高了收视率。宣传改革带动了宣传质量的提高。1992年在中宣部组织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中,黑龙江影视中心拍摄的《赵尚志》获优秀电视剧奖,是黑龙江省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唯一获奖作品。全国第12届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获4项大奖:《硝烟散后》获电视剧单本剧一等奖;《赵尚志》获中篇连续剧二等奖,《赵尚志》导演获最佳导演奖;饰赵尚志的演员高强获最佳男主角奖。在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剧评奖中,《黑土》获二等奖。省电台的儿童广播剧《冬冬、雪雪和小猫咪》、连续广播剧《二龙河畔有条坝》分获一等奖,实现了广播剧“五连冠”。舞台小品《接站》获全省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电视大赛一等奖。在全国社教节目评奖中,省电视台获奖19篇,总数仅次于中央电视台,名列第二。在第2届中国新闻评奖中,省电视台有2篇分获三等奖。4.贯彻“五个转移”方针,无线、有线、电视、调频均衡发展,投资明显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向改造设备、完善播出手段上转移。1992年,完成了12座微波站的技术改造任务。制定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管理规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加强了技术维护管理,做到安全优质播出,各项技术指标都好于上年。省电台停播率为百小时零秒,省电视台停播为百小时10秒以内,创历史最好水平。建设300多米高的广播电视综合发射塔工作开始起步,筹建的俄语广播节目。哈尔滨广播电视中心、伊春电视台发射台、鸡西电视教育台、省电台文艺台、哈尔滨电台经济台、齐齐哈尔有线广播电视台建成开播,鸡西、七台河市广播电视中心也分别开工建设。(于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