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扶贫工作全方位展开

1992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把扶贫工作与地域经济开发、资金投入与科技投入结合起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协调各级财政、金融、生产资料部门,为贫困户提供物资和技术服务,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全省民政部门共扶持贫困户11.4万户,脱贫6.06万户,脱贫率53.1%,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民政部门扶持10万户的任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好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与农委、科协等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兴办科技扶贫示范乡35个,投入科技扶贫资金410万元(其中省民政厅投资150万元,地方自筹120万元,银行贷款140万元),扶持贫困户2.7万户,为贫困户解决玉米、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65万公斤,解决化肥945吨;改造低产田8万亩,在6.7万亩耕地中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和大豆精量点播等技术,开展高产攻关;与科协等单位协作举办各种类型科技培训班4000余次,培训贫困户8.3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普书籍、技术资料17万余册。被扶持的2.7万户贫困户,当年脱贫1.43万户,脱贫率达52.9%。其中省民政厅下拨专款扶持克山等14个县(市)15个乡(镇)的1.24万户贫困户,粮食平均亩产195公斤,人均收入430元,比扶持前分别提高30%和22.8%,脱贫6944户,脱贫率达56%。
    二、普遍兴办扶贫互助农场。1992年,全省民政部门共组建扶贫互助农场1.5万个,入场农户7.5万户,其中贫困户5.6万户,占入场农户总数的74.7%。入场贫困户粮食平均亩产182公斤,人均收入415元,比入场前分别增加10%和18.6%。脱贫2.63万户,脱贫率为47%。
    三、坚持办好农函大。省民政厅和省科协联合创办的农函大,1992年又在双城、巴彦、勃利、绥化、庆安等20个县(市)扩大招收贫困户学员1万名,到年底已招收六期学员,学员总数累计达7.8万名,其中贫困户学员4.3万名,其余为生产能手和妇女、青年中的劳动骨干,他们承担着帮扶4万余户贫困户的任务。通过技术培训,1992年又有6400户(占应届毕业贫困户的58%)贫困户脱贫,有121名学员致富。
    四、包乡包村扶贫。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抽调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132名,组成39个包乡、包村扶贫工作组,深入基层,帮助乡、村研究制定脱贫规划,解决资金、原料、技术方面的困难。共扶持贫困户1.2万户,年底脱贫5400户,脱贫率为45%。
    五、继续办好扶贫企业。省民政厅和有关市县民政局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帮助扶贫企业修订改革措施,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加强扶持生产自救款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利用我省沿边开放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了经济效和社会效益。到1992年年底,全省825个扶贫企业完成年产值2.1亿元,创利润2296万元,扶持贫困户和优抚对象8201人参加生产劳动,人均收入达到千元左右,超过了贫困户的脱贫标准。(民政厅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