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继志:立足县情转换脑筋把县域经济导入市场经济轨道
立足县情转换脑筋把县域经济导入市场经济轨道
呼兰县县长 姜继志
1992年,呼兰县县域经济呈现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趋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国民收入8.85亿元,增长11.9%;县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7亿元,增长10.2%;农村人均收入达到795元,增长16.2%;财政收入实现4129.8万元,增长20.1%。农业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大丰收;工业生产实现了4个同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招商引资工作异常活跃,整个外向型经济呈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总体上讲,我县经济纵向发展速度较快,与1985年比,财政收入增长4倍多,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不过,与先进地区横向比较,经济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尤其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14年改革的实践为发展市场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发展多样化市场经济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准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沟通城乡关系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辟建为我县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立足县情,从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问题入手,抓住牵动全局的关键环节,采取超常举措,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方位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加快利民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实行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速把开发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区。二是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充分发挥俄罗斯友好区县的媒介作用,不断扩大同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巩固和开拓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市场,拓宽合作规模。三是扩大同经济发达和沿边开放地区的合作,最大限度地从这些地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船出海”。
2、树立大农业观念,把农村经济引向市场。要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市场取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突出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同时,搞活林、牧、副、渔各业和多种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转换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把企业的自主权不折不扣地还给企业。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及相应的配套改革。按照规范化要求,不断扩大股份制试行范围。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造现有工业,以向高新技术集结为目标,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搞好对接转化,提高工业经济素质,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我们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方向,以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放宽政策,突出重点,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分层次组织推进。我们要把培育市场作为先行产业抓,先放后管,先兴后建,先予后取,重点抓好粮食和地产品市场建设及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多种生产要素市场,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配套、辐射力强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