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彭超华:“借转方略”使依安县情发生喜人变化

“借转方略”使依安县情发生喜人变化
     依安县县长 彭超华
    依安县是全省八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巩固和发展“米稻战略”的成果,迅速改变工业生产的被动局面,1992年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决定采取超常规措施,打好工业生产翻身仗。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我们从贫困县的实际出发,做出了实行“借转方略”的决定。其基本内涵是:借外力,培元气;转机制,活运行。它主要作用于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和其它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城乡所有企业是实行“借转方略”的主体。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主要抓了借和转这两个中心环节。
    借。具体途径是“三利用”、“三挂靠”、“三引进”。“三利用”:主要是利用好上级对贫困县的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市在资金、项目、物资等方面的倾斜;利用松嫩平原综合开发的机遇,主动工作,争取支持,加快工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对外开放带的地缘优势,搞好劳务输出,发展易货贸易,拓宽合作领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我们多方争取,积极努力,1992年,我县相继扩建和开发了赤豆沙生产线、激光模压全息图生产线、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推动了科技进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展了对外劳务输出,有近百名菜农到哈萨克共和国库斯坦奈州执行种植蔬菜劳务合同。“三挂靠”:就是挂靠大城市、大企业搞联营、联合、联牌;挂靠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寻求科学技术的依托;挂靠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争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县政府分别在京、沪、穗、哈、大、黑等大城市和边境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同江苏泰县建立友好县关系,拓宽了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相继同江苏工学院、哈尔滨船舶学院、齐市轻工学院等17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院(所)县关系,并选送一批高中毕业生到这些院校定向代培。“三引进”:主要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1992年,同57个经济实体建立了经贸关系,共引借资金15000万元,初步实现了“借船出海”的目标。利用乡土之情,激发在外地工作的依安籍人士为家乡献策出力。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县外先进企业引进技术,相继开发出激光宝石、防伪商标、浓茶色玻璃、保鲜酸奶、塑料容器桶、保鲜速溶大豆蛋白粉、亚麻针刺毡和第三代防水涂料等9种新产品,新增产值425万元。
    转。即是转轨、转型、转机制。转轨:即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转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创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资源型工业企业。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向生产基地倾斜,提供全程服务,努力提高“第一车间”的生产率和商品率,并反弹于加工企业。1992年全县在乳品、亚麻、淀粉、制糖、肉禽五个方面,已经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短线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继开发了55度二锅头、橡塑鞋底、高压线路金具、胶版印刷以及鹅体多项分离、鹅皮鹅毛充分利用等一系列短平快项目。转型:即由低速低效型转为速度效益型,由生产型转为经营生产型,由内向型转为内外结合型。坚持一手抓企业内部管理,一手抓技术革新,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同时,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抓信息、抓联营、抓流通,提高了地工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能力。转机制: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坚持向企业放权,深化“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县政府制定了向企业放权的55条“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在劳动用工上,实行了“三岗”、“三制”、“两辞”的管理制度;在干部人事上,实行了招标选聘制;在工资分配上,向苦、脏、累、险岗位及科技人员倾斜,实行定岗定资,加大活工资比重。企业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竞争机制。为企业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轨道创造了条件。
    由于实行了“借转方略”,我县工业开始走出低谷,遏止了连续多年的下滑态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1992年,全县地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91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经委直属企业完成6157万元,预算内工业企业完成562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44.9%。地方工业产品销售转旺,经委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63万元,增长25.5%;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75万元,增长了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