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忠:甘南县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甘南县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甘南县县长 李学忠
1992年全县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县域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1亿元,国民收入实现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6.4%。全县社会总产值完成5.8亿元,增长9.3%。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4.7亿元,增长23.7%。财政收入完成了2392万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4亿元,实现利税1480万元。农业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全县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6.6%,接近历史最好水平。畜牧业发展较快,大牲畜存栏6.6万头,增长0.8%,其中奶牛存栏1.4万头,增长16.1%;黄牛存栏2.3万头,增长1.9%;全县肉类、鲜奶的总产量、分别达到了1.1万吨和2.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林业、副业、渔业等各项生产也有新的发展。农村人均收647元,比上年增长67.6%。
发展境内外合作,创办合资企业。与俄罗斯、韩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经贸合同81项,金额达1500多万元。县橡胶厂与台湾合资经营的龙圣鞋业有限公司,县社与香港金导行合资经营的港联饲料开发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县农机公司同俄罗斯特维里市汽车维修中心合资经营的中俄汽车配件中心,县外贸局与香港合资经营的龙港土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正在积极筹建之巾。共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670多万元。在发展境外合作的同时,境内合作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县社和巨宝乡联手与大连油脂总厂合作,联合启动巨宝浸油厂,已正式投入生产。音河水库与济南合作建立起音河水库低温启动液厂。此外,一些单位和企业也紧紧抓住机遇,见缝插针,在沿边、沿海、沿岸城市建立了8个办事机构和贸易公司。音河乡兴十四村和县社联合打入广东大亚湾经济开发区,创办了东惠实业集团公司,搞了房地产开发、机械土建工程和综合贸易等,已获利800多万元。
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全县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已发展到356个。科技示范户已发展到1.1万个,建立各类生产开发基地70个。在农村还建立了各种专业技术协会、扶贫联合体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提高了农村的科学技术、信息、供应和资金的服务水平。县级机构改革在探索中起步,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对24个部门进行了撤、并、转,强化了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20多个,生产经营项目达126种,经营总额达1000多万元,纯盈利100多万元。
全县通过制定《2000年科技发展纲要》和《甘南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立项达标责任制》,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科学技术推广网络。全县重点推广了27项农业新技术,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种植样板田4.5万亩,落实丰收计划60万亩,农业技术集团承包15万亩。种植业推广的玉米保护地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小麦标准化栽培和甜菜纸筒育苗等农业新技术,在大灾之年,平均提高幅度25%以上。养殖业推广的5项科技兴牧新技术,促进了畜产品产量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完成县以上科技成果57项。同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强了各项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今年新技术应用的覆盖面达到了90%以上,科技进步的因素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贡献由1991年的15.4%提高到24.5%。
坚持打基础、抓配套、上水平,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和城乡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县共完成土方工程量416.25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水利构造物449座;新打机电井1342眼,旱灌面积达到了25万亩,全县农村人口实现了一人一亩水浇地;新增除涝面积2.8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万亩;新增水田面积4.5万亩。增强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连续三年获省黑龙杯竞赛“金杯奖”,跨入全国水利先进县行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新建和改造了城乡交通、通讯、金融、市场、教育、医疗卫生和居民住宅等基础设施,城乡环境有所改善。199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056万元,比1991年增长2.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