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愿:双鸭山市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
双鸭山市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
双鸭山市市长 张心愿
1992年,双鸭山市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一、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基本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奋斗目标。农业增加值62253万元,比上年增长6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上升到26.6%。种植业夺取了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99.10万吨,增长14.6%,仅次于大丰收的1990年。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199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3.6万马力,比上年增长1.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131台,小型拖拉机9128台,机电井2994眼。机耕面积逐步扩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1992年完成土方量692.3万立方米,在全省黑龙杯竞赛中,宝清县获金杯奖。积肥投肥307万立方米,三江开发小区投入1200万元。1992年农业总投入19841万元,比上年增加9.48%。
畜牧业全面发展。1992年肉类总产量31545吨,比上年增长13.2%;牛奶产量23256吨,增长15.2%;禽蛋产量19982吨,增长12.1%;大牲畜年末存栏90083头,增长9%;生猪年末存栏303413头,增长6.5%;羊年末存栏117452只,增长5.3%;家禽年末存栏4220000只,增长16%。
乡镇企业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末,有乡镇企业14550户,比上年增长1.7%,全年完成总产值62814万元,增长22.7%,创利税5253万元,增长14.4%。
庭院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生长点,庭院收入达干元的近2万户,占农民总户数的21.5%。
二、工业经济稳步提高。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加快,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双鸭山矿务局提前两年实现了年产原煤1000万吨的奋斗目标,跨入全国特大型企业行列,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双鸭山发电厂前两期工程顺利完成,总装机容量达8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2.6亿度,成为全国大型坑口电站之一。199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95891万元,比上年增加1.9%,其中市县属工业完成27297万元,增长3.2%。市县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50%,提高9个百分点。全年市属工业实现利税2755万元,增长8.4倍。市属工业开发改造投资完成5440万元,可新增产值3899万元,新增利税445.6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显著。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1239万元,增长7.3%,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1786万元,增长9.2倍,个人投资完成8141万元,增长94.9%。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54132万元,比上年下降7.3%,更新改造投资21351万元,增长44.6%。
1992年,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0.3亿元,年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洗煤18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21.6万千瓦,中成药100吨,食用植物油5110吨,奶粉1000吨,酒3000吨,服装1.5万件,改建一级公路7.42千米,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5000门,商饮服网点6处,中小学校学生席位780个,城市自来水管道5千米,铺设城市排水管道4.4千米。全市共引进外资项目3个,资金达272万美元。
四、内外贸易继续扩大。国合商业进行了“四放活”试点,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经营环境,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44303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国有单位零售额76108万元,增长5.9%;集体商业零售额25520万元,下降4. 6%,个体零售额33881万元,增长12.3%。由外贸部门单一出口的情况有所改变,全年外贸部门的出口额11650万元,下降14%。一百改建、兴亚商厦新建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保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粮食企业走向市场。
五、财政金融工作成绩突出。1992年全市预算内收入完成17580万元,比上年增长7.3%,加上体制和结算收入,总财力达到22506万元,总支出完成22141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税务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全年完成工商各税15900万元,增长8.6%。其中,市本级完成10650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15.9%。
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方针,积极筹措资金,优化信贷结构,确保了农副产品收购和重点企业的生产急需。1992年末,全市储蓄存款20亿元,贷款余额2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6%,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1992年,保险业务总收入339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全市共有1826家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有63562户家庭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33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
六、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发展。1992年,全市推广优秀科技成果44项,年增收节支4180万元,比上年增长221.5%。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4项,当年完成12项,创产值398万元,利税87万元。有21项优秀科技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23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各类教育健康发展。1992年各类学校在校生23万人,其中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9673人。加强了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毕业生及格率达到92.3%,初中64.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通高中87.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92年共改造中小学危房2.44万平方米,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单靠国家拨款五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1992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站41处,图书馆4处,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放映单位13个,广播发射台和差转台18座。全年编排的广播、电视剧目中,有12个获国家和省级奖励。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92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45个,比上年增加14个;医疗治疗有效率达98%。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防疫工作取得新成效。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8.2/万以内。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1992年,全市体育达标率85.9%;在省七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6枚,银牌7枚,铜牌5枚,奖牌38枚,在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获乒乓球男子单打第三名,团体第二名。宝清县跨入了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
计划生育工作“三清”、“三查”、“三整顿”收到较好成效。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9‰。各项指标达到了省定一档水平。
民政事业迅速发展,1992年末,全市有26个乡镇,262个村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投保人数达12万人,投保率85%,投保金额近500万元,集贤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扶贫救灾工作在1991年重大洪涝灾害后,为灾民新建住房607户,1211间,修缮危房825户,1970间,解决口粮200吨,购置化肥70吨,种子9万公斤。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344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079元,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59元,比上年增长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