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昭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伊春市市长 滕昭祥
1992年,伊春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大林业、大林区的高度,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以北开带南联,以南联促北开,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总体构想,确定和采取了以下战略和步骤,取得了可喜成果。
借鉴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经验,确定在铁力市、嘉荫县和伊春市区开辟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我市先行改革的试验区、扩大开放的示范区和高新技术的中心区。
开发区在出国审批、土地征用、劳动人事、项目审批、财税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享有市级管理权限,将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制度以及与国际市场贯通的市场体系运行。开发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预计1993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区将全部达到“三通一平”。目前,正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现已引进资金932万元,出让土地5800平方米。
嘉荫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对俄经贸一类口岸,被俄方辟为国际客货运输口岸,加快该口岸的建设和开通步伐,将对我市的经济振兴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把口岸开通建设纳入全市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统筹规划,综合实施,分步到位。1992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0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口岸和码头两个小区,年内实现了首次过货。国家和省批准与黑河、绥芬河口岸同等的外贸经营权,并被国家列为对外国人开放地区。目前,已经开通了嘉荫一奥布卢奇耶一日游和嘉荫一伯力水上客运航班,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今后还将继续开发嘉荫—比罗比詹三日游等其它旅游项目。全国现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个县、市、厂、矿的524个团组来嘉荫考察,洽谈生意,意向性投资达1亿多元,到位资金1150多万元,外来注册企业达29个。口岸建设以来,仅嘉荫县边贸易货累计达40批,成交额5600万瑞郎。
近几年,“三资”企业的发展还为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与外商达成经济技术协议27项,意向协议13项,正式签订合同10项,筹建及试投产6项。全市在境外设点办店15个,输出劳务1000多人,边贸总额实现1600万瑞郎。迄今为止,先后有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扎伊尔,加拿大、瑞典、俄罗斯、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来我市访问和洽谈经贸业务、合资合作项目,并与日本岩见泽市、德国巴特维尔东根市、俄罗斯比罗比詹市结为友好城市,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十几个地区、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积极扩大横向联合渠道,促进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一是建立友好市(区),发展地区间的联合与合作。目前已与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8所大专院校、2个城市建立了经济技术、人才方面的长期协作关系。二是加强驻外机构建设,发挥窗口作用。目前,全市驻外机构已发展到9个,许多企业也在不同地区和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形成了全方位的产品经销网络。三是实施“三会一节”策略,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领域。1992年4月,我们在厦门举办了经济技术合作恳谈会,洽谈合资合作项目41个,达成协议和意向性协议12项,正逐步开始实施。6月,举办了首届小兴安岭森林节暨家具展销会,推出以家具、木材、木制品、山特产品为主的展品16大类5000多种,接待国内外客商917人,成交贸易额3.6亿元。到目前,已与国内13 0l多个地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先期规划筹建铁力市、南岔区、伊春区、新青区、嘉荫县五个综合性或专业性市场,特别是重点在伊春区兴建多功能综合性大市场一“伊春商城”,逐步在中心城镇形成跨区域、开放型、内外贸结合的市场体系。同时,将继续建立和完善物资、金融、证券、劳务技术、房地产等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逐步走出一条“通贸富市”的路子。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于1992年10月正式开通从法国引进万门程控电话设备,实现了国内外电话直拨,使通信条件大为改善。同年还完成了哈伊、汤嘉公路升级改造规划和先期工程勘查设计,着手进行伊春机场改造扩建的前期工作,开辟空中航线,抓紧开通伊春进关的直达旅客列车,全面改善交通条件;积极开通嘉荫经阿穆尔河、庙街出海口到日本的江海联运,与铁路部门联系在铁力、南岔、伊春开办集装箱业务,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运输状况将有所改善;改建两座涉外宾馆,达到接待外宾的国际一般标准,将于1993年投入使用,同时筹建娱乐、旅游等服务设施,从而改善综合服务设施。伊春市通过制定和出台的政策规定和意见,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伊春开发资源、投资办厂、搞边境贸易,促进伊春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