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熙川: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嘉荫县社会经济呈现跨跃式发展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嘉荫县社会经济呈现跨跃式发展
嘉荫县县长 曲熙川
1992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对俄边贸和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呈现跨跃式发展局面。
1992年社会总产值实现13528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国民生产总值9168万元,增长20.3%;国民收入实现6489万元,增长27.7%;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完成1102.8万元,增长25.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8036万元,增长20.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职工年人均工资2290元,增长12.6%;农民年人均收入810元,增长16.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748万元,增长6.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1年的11.2‰下降到8.7‰。发展嘉荫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口岸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边贸为突破口,带动农工商各业发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农业总值实现9285万元,增长25.1%,其中农业总产值6284万元,增长25.6%。农作物播种面积24177公顷,增加578公顷,粮食总产达41055吨。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992年实施开发落马湖荒原,当年开荒485.13公顷,修筑道路20公里,总投资额170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9279万元,增长50.3%,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产值1468万元,增长25.3%。工业总产值实现3001万元,增长23.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实现利税24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在1991年亏损43万的基础上利税额达220万元;百元固定资产创产值52元,增长73.3%;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272万元,增长242%,全年房屋建筑面积29196平方米,增长224%。第三产业中的骨干产业,交通运输、邮电、商饮服、金融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全年各项工作中,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把握有利时机,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国内外客商参与嘉荫经贸技术合作的暂行规定》、《嘉荫县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引进人才的暂行规定》、《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加速南联北开,深化农、工、商各业改革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速度。辟建了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和周日大集,增加了专业市场,设立招商委,充实加强了口岸办,简便手续,强化指挥,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截止12月末,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及台湾、韩国的447个团组,近3000人次来县考察投资环境,洽谈开发项目。共签订合作意向书75份,意向性投资额10545万元,到位资金1014.9万元;意向性出让土地17283平方米,已出让土地5700平方米;注册企业29个,建立边贸分公司133个。
对俄边贸有新发展。1992年伊春市嘉荫边贸公司和嘉荫县边贸公司同俄方共签订易货贸易合同24份,总金额两千余万瑞郎;实际成交进出口货物总金额1562万瑞郎,比上年增长11.57%;进口货物主要有农业机械、别拉斯载重汽车、木材、化肥等,总价值合人民币2000万元;出口货物主要有白糖、沙发、布料、小四轮拖拉机、电池、灯泡、羽绒服等,总金额合人民币800万元;劳务输出,我方派出三个团组488人,种植蔬菜、西红柿、西瓜等548公顷,总产量4178吨,总产值2971万卢布,总收入862万卢布。
嘉荫口岸设施建设大部竣工。1992年初,市、县两级政府共筹集资金1150万元,工程总面积8681平方米,其中口岸查验部门办公楼3000平方米,联检楼2000平方米,查验单位职工住宅楼3000平方米,战士营房400平方米,锅炉房281平方米,供电、供水、供暖等配套设施,均于11月底前相继竣工,经检查验收达市优标准。通往码头的9公里道路和输电、通信线路已在10月底前交付使用。20万吨立壁式码头正在紧张施工,1993年6月告竣。
与口岸建设相适应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明显改善。嘉荫至哈尔滨、黑河、佳木斯、鹤岗等地公路客运班车业已开通,县城至汤旺河火车站的105公里公路改造工程业已完成朝阳至稻田段(30公里)。嘉荫与俄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奥布卢奇耶市的微波电话已于11月10日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嘉荫与全国各地的程控直拨电话早已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