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德香: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的富锦市

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的富锦市 
     富锦市市长 李德香
    1992年,富锦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国民收入实现4.9亿元,增长14.1%;农村人均收入830元,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355元,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完成6832万元,实现第十个财政收支平衡年。
    2.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92年,富锦市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46949万元,比上年增长10.4%;粮豆薯总产量实现4.24亿公斤,增长31.7%。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全市生猪、黄牛、绵羊、禽存栏分别增长10.3%、22.2%、15.7%和10.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推动了农业开发向深层次发展。1992年,完成了两大防洪除涝主体工程和六条内外水排干工程,新建构造物124座,打井505眼;完成大型机械更新20多台件,中小型机械更新100多台件,田间作业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全市还下力量抓了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030万公斤。
    3.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市共有工交企业254户,形成了以拖拉机、浸油、油脂、卷烟、钢圈、起重、针织、童装、农机、橡胶、日化、发电、啤酒等为主体的工业群。1992年,在工业企业大力开展了进档达标活动和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试点。有3户企业进档,5户企业分别达到“财政支柱、百万富翁、利税大户、财源企业”标准。有15户企业进行了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内部分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采取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扶持立市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使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摆脱了低速低效运行的被动局面,开始步入高速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1992年,工业总产值实现46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市地方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3497万元,增长11.7%。
    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37501万元,比上年增长31.3%;纯利润实现2123万元,增长36.9%。大力兴办加工企业和五小农牧企业。乡镇企业产品已由过去单一产品逐步向多品种方向发展,已达到4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工、商、运、建等行业为主体,以粉丝、罐头、酱菜、暖气片、机加和红砖生产为重点的骨干企业,逐步由传统产品向较高科技方向发展。有些产品除占领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到广东、浙江、河北、辽宁等23个省市和地区,红砖等产品出口俄罗斯。
    5.内外贸易繁荣活跃。在充分发挥商品流通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理顺产、加、销关系,保证了再生产的畅销循环。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城乡新建各类集贸市场26处,其中城市新建4处大型室内封闭市场,与富佳、秋林为主体的大型商业网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流通网络。富锦市把开发开放,扩大南联北开,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强市之路。一方面,经过积极努力,恢复了对俄经贸权,组建了经贸委、旅游局,并出台了32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积极性。1992年,全市对外经济贸易机构发展到80多家,打破了一家搞边贸的局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口岸优势,以口岸为导向,以贸易为基础,以技术协作为目标,在对外进出口贸易、推进技术合作和劳务输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1992年,全市边境贸易总额实现2012万元,外贸出口额2484万元,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4486万元。经贸领域也由俄罗斯边区向内地延伸,由单纯的易货贸易向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发展。
    6.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92年底,全市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类专业人员8883名,获得国家部委、省厅等科研成果2项,其中有1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市新建校舍13.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4幢,被省评为改善办学条件一类(县)市。新建了电视微波中继站,卫星地面接收站,辐射半径达102公里,有2764户居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439个,拥有床位840张,各种现代化医疗设备开始应用于临床达258件。我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全省初级卫生规划试点第三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划生育率分别为8.69‰和93.6%。控制在省规定的指标之内。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被国家评为体育活动“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