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非:绥芬河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绥芬河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绥芬河市市长 赵明非
1992年国务院批准绥芬河为沿边开放城市,使我市实现了由通贸兴边试验区向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转折,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全年社会总产值实现20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2637万元,增长15.4%;国民收入实现13813万元,增长16.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7614万元,增长48.8%;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929万元,增长5%;财政收入实现5671万元,增长1.2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7163万元,增长1.2倍;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112元,增长25.6%。
1992年,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在用好用活国家和省赋予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出台了我市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全国各地在我市设立的贸易公司和办事处增加到1800余家,共批准国内外投资项目180个,投资额10亿多元,到位资金5亿多元。开通了“三日游”。口岸过境人数达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倍;口岸过货量达122万吨,居全省之首。
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4146万元,铁路口岸联检厅已竣工投入使用,对铁路站场和通讯设施进行了改造,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初具雏形,城建开工面积达54万平方米,其中新建住宅楼10万平方米。新增4000门程控电话及120条微波长途通讯电路,实现了国内外的联网。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实现过货额3.19多亿瑞士法郎,比上年增长35%,不仅与独联体和东欧12个国家的500多个企业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贸合作,而且同港、澳、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贸易品种已由过去的钢材、木材、化肥、水泥、海鱼5大类,逐步向金属机电、化工原料、稀有金属材料等方面发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完成83项,合同总额7000多瑞士法郎,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2.4倍。全年输出劳务人员1892人,承包工程面积65453平方米,种植农作物730公顷。全年共接待现汇旅游3万多人次,创汇90多万美元。
工业企业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采取兼并、破产、拍卖等措施,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收到较好的效果。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549万元,主要产品有啤酒、卫生筷子、红砖、针纺织品等,其中啤酒、卫生筷子和针纺织品都是出口产品。
农业总产值实现1380万元,较上年增长8.7%;粮豆薯总产量完成5848吨,较上年增长6.3%;进城经商人数已达1500多人,占农村人口的15%,乡镇企业以挂、靠、联的形式获得发展,总产值实现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59.1%。以口岸为依托的外向型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外贸公司发展到58个,较上年增长3.4倍,过货额实现1800万瑞士法郎,派出劳务人员500多人。
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7614万元,比上年增长48.8%。国合商业全面推行“四放开”,部分企业实行了国有私营。商业服务网点越来越多,个体工商户到1992年发展到3900多户,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0亿多元,比上年增长32倍。
1992年,在突出经济建设主旋律的同时,我们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省级文明城称号,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市。投资482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共有幼儿园、学前班21所,规范化小学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毕业生合格率88%。科学技术工作得到重视,修订下发了《科技兴市规划》,组织实旖科技项目18项。在继续提高城市医疗水平的同时,认真抓了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农村卫生网点建设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达标率实现99.73%,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合格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