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民:欣欣向荣的东宁口岸
欣欣向荣的东宁口岸
东宁县县长 王裕民
1992年,东宁县确定了“贸打头、工当家、农为基础”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发展边贸的格局,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2年我县的边境贸易十分红火。全年签约10.1亿瑞郎,比上年增长4倍;履约总额1.54亿瑞郎,为上年的5倍,居全省边贸口岸的第三位。在我县注册的公司已逾千家,其中与国外客商达成经贸协议的公司有259家,过货单位由上年的18家增加到186家,过货量达12万实物吨,为前两年总和的13倍,边贸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其中东宁口岸上缴海关税3700万元,上缴代征税400万元,上缴工商税430万元,边贸企业实现税利1000万元,上缴财政304万元。预算外收入900万元,财政收入近1400万元。合资企业由上年的4家发展到18家,其中,境内6家,境外12家,劳务项目、输出劳务人员增多,农业劳务26个,工程承包项目2个,劳务输出1500人,为上年的2倍。我县的贸易伙伴已达1100多家,有实质性关系的720家,比上年增长4倍多,伙伴遍及独联体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州区。同时,还同韩国、日本、秘鲁、香港等国家的地区发展了多边经贸往来,进出口贸易形式由单项的易货贸易转为合作合资建厂办店,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现汇贸易、旅游贸易等多种形式,并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对俄一日游、四日游、客运已全面开通,已接待中外客人数千人次。我们还在俄组建办事机构120多个,为发展边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边境贸易的发展,牵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下滑的工业生产呈现回升势头。地工产品出口额达200多万元。其中,地产酒2200吨,卷烟3200箱,红砖200万块。水泥、纸箱、旅游鞋、陶瓷等出口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增加利税100多万元;为农村经济拓宽了新的领域。外向型农业的开展,增加了农业的收入。1992年,全县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5.1%,人均收入达到1047元,比上年增长12.2%;为发展第三产业和搞活商品流通增添了新的活力。新增商业网点117个,消化安置了富余人员,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全县商品销售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25%,集市贸易成交增长28%。
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边贸互市贸易区、进出口商品仓储区、外向型农业区、旅游开发区、境外经济合作区、中俄商品展销商场、旅游贸易市场、中俄商品一条街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区建设规划正在逐步落实。口岸界河桥、北河沿大桥、东宁至口岸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微波电话联网已完成,6000门程控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复建东宁地方铁路已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批准。口岸建设已初具规模,被省政府批准为边境经济自费合作区。为了加快开放步伐,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引进人才、技术的优惠政策》、《对引进、争取资金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办法》、《关于房地产开发的优惠政策》、《关于吸引外地客户来东宁经商办公司的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办企业的优惠办法》、《边贸人员因公出国办照的暂行规定》、《关于国内客商来我县办企业等方面的优惠办法》7项优惠政策,成立了开发区接待办公室,把有关部门组织起来联合办公,一支笔审批,基本一天可办完全部手续,为外地办公司创造了方便条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2年,外地客商来东宁投资总额达1.6亿元,到位7200万元,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为前10年总和的15倍,各地到我县注册公司60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