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革华:1992年松花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
1992年松花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
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沈革华
1992年,全区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实施“强农、兴工、活商、富区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在稳步回升中步入正常运转的轨道,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果。全区社会总产值实现8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4亿元,增长了7.4%;国民收入实现40.5亿元,增长7.4%。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在受灾之年仍获得丰收。全区粮豆薯总产达34. 63亿公斤,创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林业生产超额完成任务,全年造林27.7万亩,超额完成省给指标的25.9%。畜牧业全面发展,大牲畜年未存栏50.8万头,比上年增长13.4%;生猪、家禽年末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5.5%。全区养鱼水面达28.31万亩,增长2.5%,稻田养鱼面积达21.6万亩,增长2.37倍。全区多种经营收入17.2亿元,增长26.5%。乡镇企业已跨出低谷,产值达29.12亿元、总收入26.21亿元、利润1.29亿元、税金0.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5%、30.2%、29.8%和28.1%。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4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1.9%,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治洪治涝面积25万亩、堤防5.06公里,已配套机电井4710眼。全年施用化肥实物量达21.52万吨,增加4.6%。
工业生产力克重重困难,出现稳步增长趋势。全区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4.66亿元(按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7%。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0.01%,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增长14.5%,合营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增长69.7%。预算内工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亏损企业比上年户数减少,减亏额为1175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为3779万元,盈亏相抵由上年亏损860万元为实现利润1195万元。工业产品质量稳定率达百分之百。1992年,全区新产品开发共100项,已完成81项,其中:省计划项目36项,填补省空白14项,国家空白5项。开发完成投资7462万元。为企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基本建设和运输、邮电等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16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15876万元,增长13.9%;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440万元,增长78.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8871万元,增长2.7%。其中,生产性投资3641万元,下降21.8%;非生产性投资5230万元,增长31.2%;更新改造投资4387万元,增长38.3%。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112个,其中新开工92个。年末交付使用项目87个,竣工使用率达77.7%。全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加强。保障了客货运输。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总量14445千人次,客运周转量521917千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5%,公路货运总量6837千吨,比上年增长3.6%。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7万元,增长26.9%,拥有电话29208台,增长14.1%。
城乡市场活跃,物价稳定。1992年,全区商业系统购进商品总额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4.2%。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城乡集市贸易进一步活跃,成交额达2.96亿元,市场供应充足,物价相对平稳,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5.7%。其中,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06.5%,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6.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8.0%;农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07.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7.7%,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9%。
财政基本实现了增收节支、保重点,金融、保险、外贸等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财政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23.2%,科技三项费用资金增长31%,文教卫生事业费增长14.3%。全区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6.39亿元,比上年增长5%;银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0.15亿元,增长10.7%;银行现金收入54.08亿元,增加13.5%,银行现金支出66.06亿元,增长21.7%,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1.97亿元,增长80.4%。全年实现保险收入4367万元,增长58.2%,各项赔款支出为1541万元,增长12.2%,赔付率为62.4%。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91亿元,超额42.8%完成年度计划。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992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达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消费品供求之间的矛盾已由数量转向质量,消费档次提高。职工货币工资增长加快,全年工资总额72320万元,增长1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年平均工资1841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822元,增长7.6%。全区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1.06亿元,增长20.6%,其中农户储蓄存款5.04亿元,增长16.1%,人均存款187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6.48平方米,好于上年。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需求。全区现有普通中学、小学和各类职业中学分别为214所、2031所和27所,在校学生达59.1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6%,毕业率达97.8%。全区新建、改造教学用房14.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7%。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有各类卫生机构308所,卫生技术人员9408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病床16张。体育运动空前活跃。在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型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43枚,银牌44枚,铜牌38枚,全区已有5个县(市)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有各类文化站166所,文化中心134个,文化室1120个。全年组织文化活动129次。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7座。科技兴农、兴工得到有力推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达到45.67%,“三大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实施星火计划项目7项,火炬计划2项,引进技术63项,引进人才20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