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武:肇东市经济与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面发展
肇东市经济与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面发展
肇东市市长 朱国武
1992年是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面发展,全面丰收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这个中心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验任务,积极组织全市80万人民同心协力,实施“双环一体”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四个一体化”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迈出了“当小龙、奔小康、登台阶”的第一步。不仅完成了1992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村人均收入达943元,比上年增长10.6%。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总产达11.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8.8%。畜牧业发展有了较大突破,全年完成产值4.1亿元,增长11.5%。乡镇企业出现了跨跃式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完成产值11.62亿元,增长25%,乡企开发区初具规模,4个乡企开发区全年共引进和投入建设资金1200万元,新办企业13个,新上项目21个。
工业经济紧中求活,稳中有进,企业的内在活力,发展实力增强。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911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是近三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市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771万元,增长幅度为5.9%;实现销售收入26836万元,增长7%。市办工业全年共安排落实技改项目30个,完成投资额5202万元,有22个技改项目相继投产或达产。电业、交通、邮电等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购电量和售电量分别增长5.1%和7.1%;货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0.1%和34.7%;邮电业务总量926万元,增长30.6%。
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市场建设成绩突出。市场建设的规模、层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各类市场14处。面积达43563平方米,投资额3375万元。国合商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总面积达9400平方米,投资为891万元。这些大市场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全市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294万元,提高10.6%;个体税收1200万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1%。1992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000万元大关,增长12%。
在沿海、沿边地区的经济开发欣欣向荣。在黑河、绥芬河等地建立5个实体性公司,与俄罗斯的两个市建立了经贸协作友好关系,并同俄方11个城市达成13项经贸、技术和劳务协议,全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完成3100万元。
科教兴市成效显著,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有较大进展,全年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各种新技术58项,工业企业推广应用了闭路循环节能等新技术38项。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普遍建立起了四级办学网络,农科教统筹结合的试验工作初见成效。城镇的各类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中小学教学质量与基础建设明显提高,肇东一中在全省10年一次的重点中学评估当中取得了名列第六的好成绩。1992年新建和维修校舍3.3万平方米,投资1127万元。
实验区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前进。在城市建设上,全市共新建住宅楼59栋,计25万平方米;以高级路修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545万元;市政公益事业建设,加速了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步伐。1992年城建总投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在卫生保健上,全市乡镇卫生所普遍达到了乙级卫生所的要求,其中甲级所达70%。地方病、传染病和各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持了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的荣誉称号。城市环境得到净化,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我市在全省的名次由上次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计划生育综合节育率达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1‰。我市体育健儿在全区八运会上总分成绩荣登榜首。广泛开展了“二五”普法活动,增强了全民的法制观念。公安战线坚持开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评为全省的标兵市,实现了第一阶段“三连冠”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