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山: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庆安县副县长 李宝山
1992年,庆安县县域经济呈现出外向和内向同步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的发展趋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0%,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5%,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
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乡镇企业。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行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倾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乡镇企业发展资金632万元,并优先供应柴油、煤炭等物资。同时,内引外联,有70多户乡镇企业与18所大专院校、21个科研单位、53户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引进项目66项,开发新产品15种,引进各类人才50多人。狠抓了挖潜增效,提高产品质量,有10种产品出口创汇。旅游菜板、童帽、羽绒服、卫生筷等产品已打入了韩国、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4700万元,利税2308万元,均比上年增长30%。
放宽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实施“三放”,即:放开从业人员、放宽经营范围、放活生产经营管理,并在办照、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合理的照顾和优惠。在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予以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县里制定了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的26条措施,共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信息70多条,联系项目25个,解决资金20余万元,帮助收回货款22万元。县里先后三次组织有关部门清理“三多”的问题,为个体、私营企业排忧解难。1992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412户,从业人员达422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l8.5%;注册资金
达5399万元,增长了近一倍;私营企业36户,创产值435万元,增长46%;经营范围已扩展到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达328.1万元,增长10%,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1%。
把握契机、突出发展外向型经济。县委、县政府抓住我省沿边开放和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输出资金、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契机,广开门路,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在巩固已有驻外办事机构的同时,又在北京、黑河、绥芬河、厦门等地增设了新的办事机构;各部门、各乡镇也纷纷到沿边城市、开放城市建立了涉外“窗口”;制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作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较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去年新发展联营联合、“三资”伙伴及协作单位341家,引进资金500万元,先进技术28项、开发新产品50个,达成“三资”项目6个。对外贸易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仅国合商贸企业产品外销额达60%以上;白酒、酒精、啤酒、鞋帽等轻工产品和大米、大豆等农副产品已打入了俄罗斯等东欧市场;先后有1500名劳动力到韩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和国内沿海城市、开放城市搞劳务输出。
先行突破,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县委、县政府按照既加快自身发展,又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既创造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的原则,制定并完善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把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城乡建设和市场建设作为重点,牵动第三产业多元推进。通过开拓外埠市场、开展联营联合,流通领域出现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可喜局面。全年国合商业纯销售实现22960万元,比上年增长9.4%,实现利润273.2万元,增长6.6%,从厂家直接进货的比重达60%以上;在北京、保定、天津、秦皇岛等地建立粮食销售网点70多个,县内粮食还打入了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市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多方共力,加快城乡市场网络建设。共投入90多万元,改进和新建了果菜、大米、畜禽等四处专业批发市场、三处农贸综合市场、一处轻工商品市场。有11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大集,还设立了早市、夜市。全年市场成交额达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000万元,从业人员22613人,分别增长10.1%、12.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全年共投入5500多万元,主要用于城郊三处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改造了镇内三条主干街道,改造和新建商业网点、生活设施11万平方米,使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增强了投资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