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明:北安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北安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北安市市长 郭世明
1992年,北安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拚搏进取,大胆实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城乡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夺取了第三个特大丰收年,粮豆薯总产2.2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农业总产值实现29095万元,总收入24395万元,人均收入812.8元,分别增长15.4%、25.6%和23.9%,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总产值实现7640万元,增长55.3%;乡镇企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大幅度同步增长,总产值10002万元,利润633万元,上缴税金177万元,分别增长51%、63%和56.5%。工业生产速度全面回升,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总产值实现21118万元,增长4.3%;利税976.7万元,增长19.3%。城乡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8997万元,增长9.4%。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取得了较大进展,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万元,增长47%,其中边贸进出口总额950万元,是上年的62倍。财政实力有所增强,总收入6001万元,增长12.5%,连续6年实现收支平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完成各类投资7870万元,增长95%。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市各项贷款余额84853万元,增长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375万元,增长24.1%。社会保险业务不断扩大,保险费收入570万元,增长47.5%。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各乡镇和农口各局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的要求转轨变型,创办了72个经济服务实体。认真贯彻落实了《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外部条件进一步改善,自身活力不断增强;推行了进档达标承包责任制,在第一工具厂、乳品厂、制米厂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70个国合商业企业推行了“四放活”的内部柜台租赁经营;改革了粮食购销体制,实现了粮食价格改革的平稳过渡。企业兼并发展到8组18户,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出现了集资、合资、个人积极建房的好势头,有27个单位集资5000万元,新建住宅1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南联北开迈出新步伐。学习考察经济发达地区和招商引资,使我市与友好市、县、区、场的联合协作关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经济技术联合协议17项,引进资金124万元。在黑河、哈尔滨、大庆、天津、烟台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拓宽了对外联系窗口。在市内着手辟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了内引外联的吸引力。积极拓展了与独联体国家的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由50多家企业联合组建了边贸集团,强化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整体功能。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第一水源50米渗渠和400延长米供水管理线改造。新修白色路面6120平方米,砂石路面40797平方米,维修了市内37条巷道。新增供热面积5万平方米。市客运站、贸易大楼、赵光大市场等重点工程投入使用,公铁立交桥工程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北安水库工程已列入黑河地区24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和省“八五”计划,并正式批准立项。卫生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容市貌有所改观。
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2年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7项,开发新产品17种,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17项,落实丰收计划36万亩,获得地级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事业也有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被省教委、省财政厅评为危房改造先进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64%,多胎率控制到0.07%,有97个村实现了无计划外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新创省级文明单位3个,地级文明单位11个,市级文明单位40个;省级卫生文明单位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