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安:在改革开放中努力发展德都经济
在改革开放中努力发展德都经济
德都县县长 李占安
1992年,我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连续第三年获得特大丰收,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7614公斤,比上年增长2.7%;单产195公斤,增长1.6%。小麦、水稻创历史最高水平。肉类总产量增长2.7%;水产品增长4.1%。乡镇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产值7100万元,收入5300万元,利润50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29.3%、28.8%和30%。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3127万元,农业总收入18794万元,农村人均收入81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1.1%和10.8%。“黑龙杯”竞赛获省银杯奖,“地力杯”竞赛在全省20个标兵县中排名第四。“铁牛杯”竞赛获地区铜杯奖。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通过贯彻落实关于搞好搞活现有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狠抓清欠、压库、促销,大力开发新产品,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47.5万元,比上年增长8.9%;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0.7%和530.9%,开发新产品16种,新增产值56万元。
财贸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203.6万元,占预算的105.1%,比上年增长8.4%,上解855.7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18238万元,增长3.67%。对俄贸易全年过货200万元,羽绒服、白酒等一批地工产品相继打入俄罗斯市场。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辟建了4个工业开发小区,出台了33条优惠政策,全年共引进人才30名,资金316万元,上马合作项目10个。在大连、上海、北京、湛江、广州、青岛建立了经济联络处。首批60名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充实了乡村、企业领导力量。一批机关干部步入商品经济行列,只办经济实体47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在7个乡镇兴建了8个农贸大集。在城内新建一处供销综合市场,办起了夜市,使万余名农民和职工进入市场,参与商品交换。以转换经营机制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打破了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聘任、考核、奖励、分配制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推广农业增产新技术43项,比上年增加16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城乡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达778万元,增长40.4%。在行署组织的全区教育战线八项评比中七项获奖,并连续第二年获综合突破奖。教师进修校获全国成人中等教育先进校称号。计划生育率达到9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被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授予“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标兵县”称号。农村自来水建设成绩显著,被省评为农村自来水建设先进县。精神文明建设再结新硕果,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个,地级文明单位7个,县级文明单位26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被省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获金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