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忠:大兴安岭地区经济 和社会事业稳定发展
大兴安岭地区经济 和社会事业稳定发展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汉忠
1992年是大兴安岭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全面实施“避危兴林”战略取得较大成效的一年。全年社会总产值达25.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国民生产总值达15.9亿元,增长3.2%;国民收入达12.9亿元,增长3.2%;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增长17.1%;林业利润完成1.65亿元,增长19.7%,效益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长。
第一,推进“避危兴林”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改变单一的林业经济,建立多元化的林区经济为目标,全面实施“避危兴林”战略,全区经济呈现了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态势。改革了营林投入机制,实行了投入产出挂钩,全年共发放营林贷款1.1亿元,更新造林98.7万亩,合格率达91.8%。防火系统工程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绩。以限额采伐和控制消耗为主的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林业施业区划调整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4940万元,新增木材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和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产值、利税均有所提高,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战胜严重冻灾,总产值达2.2亿元,农村人均收入超千元,在大灾之年取得了抗灾自救的胜利。
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业生产在恢复性上升的基础上呈现新的增长势头。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落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确定了引导企业走向市场的工作导向。工业生产的产值和效益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增长4.4%。各工业企业提高了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能力,在国家统配物资比例大幅度减少和主要生产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主要工业产品仍然完成了计划。全年生产商品材376万立方米,销售457.4万立方米;原煤产量为37.7万吨,创产值22000万元;发电量完成27164万度,比1991年增长0.4%,其他工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亿元,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增强。财政、金融、保险部门在支持工业发展、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一步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采取了一系列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措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和企业财务体制、营林投入机制、生产销售机制的改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流动趋向优化。同行业间按照企业集团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了横向联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所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和合作经济发展较快。住房制度改革在全面范围内全面启动。统筹养老、待业保险和公费劳保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开。
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国家扩大沿边开放为契机,制定了50条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措施,全区上下南联北开并举,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同上,内引与外联协调推进。外贸进出口和边境地方贸易总额均比历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兴安口岸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万元,10月上旬实现了首次过货。三县举办了经贸洽谈会,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成为对俄边贸的主体力量。利用外资工作也有新的进展,现在已有5家企业与外商合资建厂。国内经济合作有了新的突破,与上海港务局合办了兴港经贸公司,开发了江南木材市场,成功地在上海举办了招商引资活动,与哈尔滨市等地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加格达奇的万门程控电话进入了国内直拨网,林业微波通讯建安工程按期进行,对外开放环境有所改善。
第四,加速培育市场体系,城乡市场稳中见旺。从实现市场取向、逐步放开的改革目标出发,加强了市场建设。木材主产品的指令性计划减少为49.5%,实际销售非统配材占销售总量的58.8%,森林企业接受市场调节的比重加大,其它工业产品全部参与市场竞争。主要生产资料燃料、钢材、水泥等国家统配的数量不断下调,企业主要依靠市场组织生产。生产消费品价格基本放开,粮食、肉、蛋、蔬菜等各类商品供应充盈丰裕,全区市场基本是供大于求,大体上满足了各层次人们的消费需求,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8亿元,比上年上升15.4亿元。
第五,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科技双兴”全面启动。全区科技投资达1597万元,比上年增长2.2倍。地委、行署和林管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知识分子政策,稳定了知识分子队伍,促进了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有了较大进展。全年共安排推广项目35项,星火计划13项,企业自行安排新产品开发38项,有27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验收。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尊师重教的风气日渐浓厚。农村扫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