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做好发展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做好发展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省委县域经济战略实施述略
    中共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 于晓东
    县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县域只是行政区域上的划分。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县域经济才逐渐丰富了实质性的经济内涵,而且有了一定的的发展速度。到了80年代末期,我省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由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阶段迈进,农民不仅仅要求为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而且对进入流通、发展乡镇企业也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省委通过一系列工作,强化县级党政班子统揽商品经济全局的意识,努力使县级经济工作向全方位综合发展方向转变,使各县市经济普遍有了新的起色。这一阶段,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了明显的县域推进特征,县与县之间拉开了档次。我省阿城、鸡东、绥化等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比一般县份高出6~7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发展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南方发达省区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在1990年的省委六届七次会议上,省委把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做为全省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提了出来,并从此紧抓不放。首先确立了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发展思路,又先后通过向县乡放权、实施“龙虎战略”、加速“四个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加快县办国有企业产权改造等重大举措,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仅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对全省经济起到牵动作用。据统计,1993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到1985.7亿元,比上年增加26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县域经济(不含市区)社会总产值达到973亿元,比上年增加176.03亿元,增长11.6%,高于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幅度4.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在全省增加的社会总产值中,县域经济增加的比重占67.7%。县及县以下工业总产值达到2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高于全省23.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开始步入超常规、跨跃式发展轨道。乡企总产值(不含市区)达到2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9%,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1993年,全省县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为480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依靠结构调整支撑增长的新阶段。1993年,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已下降到47.8%。粮、牧、企三者的比重也由90年的49:13:38,调整到93年的35:11.5:53.5。农业内部,种植业在发展中比重下降,而牧业、渔业比重稳步上升。93年畜牧业产值达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90年的17.9%上升为22.4%,提高了4.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已变为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全省县域93年比1990年社会总产值增加188亿元,其中来自于非农产业157亿元,占增加值的83.5%。
    ——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已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南方省区。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是全国较高的省份之一,1978年时居全国第6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8%。以后一直下降,到1982年滑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有所回升,大多年份保持10位左右。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显著提高,1993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028元,比上年增长8.3%,是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的一年,全省有25个县(市)人均纯收入超过千元,比上年增长13个县,增长1.1倍。
    可以乐观地说,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已使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上了路子,按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能使我省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同时,实施这一战略,又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如何把握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将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只有全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创造性地工作,才能共同做好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