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邵奇惠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在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邵奇惠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199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踏实工作。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1993年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体制、结构性矛盾没有缓解,资金、运输等瓶颈制约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依靠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克服重重困难,使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工业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2%。农村工作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出发,切实纠正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总额3.6亿元,人均减少负担20.8元),积极解决“打白条子”问题,进一步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四个一体化”,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粮食总产量达到239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持续均衡发展,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1/4左右。乡镇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增长速度达到53.1%,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0%,正在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速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1.5亿元,增长36.4%。城乡市场持续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秩序好转。
加快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步伐。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我省《实施细则》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自主权逐步得到落实,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迈出较大步伐。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决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将使我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对外开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发挥沿边开放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重点抓了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对外经贸主战场。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科技越来越多地长入经济,科技人员越来越多地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战线推出了一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的文化精品,哈尔滨市成功地获得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承办权。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以及民族、民政、侨务、外事等工作也都有很大成绩。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加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106.8亿元,增长22.6%。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公共设施有所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14.53平方米。
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充分重视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共办理人民代表建议178件,政协提案373件。行政立法、执法和执行监督工作有明显的改善。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政府系统积极认真地开展了反腐败斗争。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体制和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整体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经济生活中的瓶颈制约严重;物价涨幅偏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不快;危困企业增多及一部分市县机关、学校开支困难,社会不稳定困素较多。
1994年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针和目标1994年全省工作的方针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和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根据这一方针,199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
——工业总产值增长5%左右;
——农业总产值增长4%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10%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0以内。
为了全面完成199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从思想和工作上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在经济发展上,一定要从龙江的实际情况出发。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发展”。尤其对我们龙江来说,必须努力改变缓慢发展的状况,争取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94年我们面临着许多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如果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性、资源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逆向拉动,高指令性计划体制和价格扭曲造成经济效益的大量流失,以及高投入需求、高生产成本与自我积累能力弱,投入水平低等这些体制和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再加上资金、运输的瓶颈制约,将继续影响全省的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只能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调整结构,逐步为后几年实现快速发展准备条件。
第二,解决龙江经济发展问题的出路和希望在于深化改革。今年国家在财税、金融、计划、投资、外贸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已经出台,我们要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今年的许多改革措施带有起步性质,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好方向,着力于确定新制度和新机制。要加强对改革进展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前进中的突出问题,搞好改革的协调、配套和完善。经济工作的安排要为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以保证改革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第三,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在社会稳定形势比较严峻的地方和部门,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适当放慢改革步伐,也要腾出时间、集中力量,努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始终一贯地做到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反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保证全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
深化农村改革。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按国家部署,继续保留粮食定购数量,从今年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立粮食风险基金,进一步改善粮食储备和销售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自觉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使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合理安排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市场需要的优势品种和高商品率、高创汇的产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植树造林。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要继续增加财政、信贷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
实施乡镇企业“跨越工程”。今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要把股份合作制作为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民集资入股、合股联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搞好乡镇企业同沿海地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企业的联合。努力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入,通过集资、招商引资和增加银行贷款,力争年内乡镇企业投资达到20亿元。突出抓好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实行集中联片发展。把工业小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进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鼓励农民到工业小区投资办企业。进一步搞好乡镇企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引导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依照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严格控制涉农收费项目的出台。省直部门和市地以下各级政府,无权出台涉农收费项目。加强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乡统筹和村提留的提取比例控制在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
把改革与改造结合起来,搞好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国有企业 我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省份,必须坚持把搞好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作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搞好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最根本的是深化改革,加速改造,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改革,要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当前,要继续认真贯彻《企业法》、《公司法》、《条例》及《细则》,把企业的各项自主权真正落到实处。要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为重点,加速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今年内从不同行业选择50户企业,作为省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为全方位推开积累经验;在规范现有股份制企业的基础上,以建立公司制为重点,努力探索国有企业财产构成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法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有计划地推进国家独资有限公司试点,使150户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改组和新建为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几户拯救无望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依法破产的试点;在巩固和完善现有企业集团的同时,坚持企业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再组建若干具有产业或产品优势、类型不同的企业集团;以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和出售产权为主要形式,争取在今明两年全部完成国有小企业产权改革任务。为了保障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全面进行企业清产核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同等重要并相辅相成。特别对我们这样一个企业严重老化的省份来说,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影响企业技术改造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短缺。我们必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找出路。要以重点改造项目为依托,推行股份制,募集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的资金;要大规模地进行企业“嫁接”改造,广泛吸引外资;采取加快折旧等措施,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解决县属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为尽快摆脱我省经济低速增长和后劲不足的困扰,必须抓紧上一批技术起点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基建、技改重大项目,努力培植对全省经济有较大牵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省委确定的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工程建设。这些项目投产达产后,将使我省经济的发展速度、效益和后劲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抓好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加速发展流通、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放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潜力。深入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个体私营经济若干问题的规定》(即十条)的落实。鼓励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互相投资参股,发展产权明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今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生长点突出出来,列为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去抓。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全方位开放在对外经贸方面,要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为契机,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逐步使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对整个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
在对外开放中,应把引进资金、技术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省政府两次境外招商中已经签订合同或达成意向性协议的引资“嫁接”项目,要明确责任,抓紧落实。继续围绕全省经济建设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进行招商引资,扩大融资渠道。
大中型企业是对外开放的主体,要加快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加快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的步作,有秩序地放开进出口商品经营。要尽力争取赋予更多的大中型企业进出口自营权、边贸企业现汇贸易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素质抓好《“科教兴省”中期阶段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和推进。要以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主体,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依靠科技超常发展乡镇企业为两翼,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一些有牵动作用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或示范区。突出科教兴工,深化科教兴农。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强对科技兴省的支撑力量。
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进一步办好哈尔滨和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条件的市地可建高新技术园,大中型企业可辟建高新技术角。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紧紧围绕用先进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行业,着重解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企业技术改造、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等迫切问题。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鼓励和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发展技术中介组织,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和发展都有赖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深化农村、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农科教”、“经科教”统筹结合。
重视和抓好人才工作。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不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做好稳定人才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人才。
坚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高扬时代主旋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扎扎实实地开展文明单位建设活动,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社会风气好转,把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努力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和社会科学等事业。文化工作要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提高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管好文化市场,坚决取缔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新闻出版工作要根据“坚持方向、依法管理、深化改革、促进繁荣”的要求,全面提高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的质量。广播电视工作要继续发扬“争上游、当排头”的实干精神,提高全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有效覆盖率。新闻、宣传工作要精心组织好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全省经济形势、改革与建设成就的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科学单位要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为振兴我省经济加强研究和探讨。卫生工作要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经营机制改革,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点加强农村村级卫生所建设,推进初级卫生保健。
.
做好第三届亚冬会的筹备工作,把举办亚冬会作为全省的大事认真抓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东道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一起抓,把人口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耕地,坚持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
注意安排好人民生活,促进和保证社会稳定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注重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入托、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增加各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方便人民生活。
积极妥善地推进价格改革,坚持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把握好物价的宏观调控力度,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性收费价格实行提价备案和申报制度;对粮、油、猪肉、鸡蛋、蔬菜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加强指导和协调;抓好副食品基地和蔬菜基地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关心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疾苦。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搞好军政、军民团结,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积极稳妥地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步伐。今年要完成省直机构的改革任务,搞好改革试点,进行县、乡两级机构的改革工作。在国家行政机关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机构改革中,要努力做好转变政府职能工作。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省级调控体系,精心组织计划投资体制、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等重大改革的实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挥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功能,加强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和平衡协调,改善经济活动的宏观环境。按照“富省先富基层”的原则,建立省内分税制财政体制,在保证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努力使各方面在经济发展中均得到利益、增加活力。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发育和完善金融市场。
各级政府机关要大兴学习之风、求实务实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在全省上下造成浓厚的学习空气,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学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多学习、少应酬,多做调查研究、少些主观主义,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及时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保证各项工作积极、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从严理政,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是政权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改革和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反腐败斗争三项任务,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反对和防止各种不正之风,认真查处大要案,严肃查处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切实解决严重影响政府同群众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省政府将设立人民代表接待日和代表联系专用电话,认真听取和办理人民代表的批评和建议。主动加强同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重视他们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重视和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和专家的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