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家协会工作综述
1993年黑龙江省作协以改革为动力,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党组提出的“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和“福利工程”基本完成。
一、精品工程
1.完善现有专业作家制度,对现有专业作家队伍进行整顿,对专业作家实行聘任极大地调动了专业作家的积极性。张抗抗、常新港、迟子建等三位青年作家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孙少山、张抗抗、迟子建的新作引人瞩目。
2.聘任驻地合同制作家22名,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十几家报刊报道,应聘作家创作积极性高涨,已推出一批新作。
3.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及文化交流活动。其中,(1)与中国作协共同组织赴牡丹江地区及俄罗斯采访团,陈荒煤、杨子敏等文学前辈参加,引起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影响广泛;(2)在省航运局支持下组织中青年作家和省人大领导一起沿松花江、黑龙江流域采访,宣传了我省的“大通道”开放政策;(3)与北方文学编辑部一起组织我省作家赴大兴安岭漠河采访,受到当地欢迎。
4.安排孙少山到东宁县挂职体验生活。
5.在创作基地朗乡举办了全省散文讨论会,有40多位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参加。
6.举办第二期作家班,有40多位省内有影响的文学青年参加,写出一批作品;正式成立省诗词社,编制与资金已到位并开始工作。
7.《北方文学》有了新的起色,成为我省最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在全省十佳刊物中排名第四。开辟了“散文长卷”、“获奖作家新作”等专栏,受到读者欢迎,多篇文章被转载。
二、效益工程
1.创办了两个公司,挂靠两个公司,并初步有了效益。
2.办好《企业文化》杂志。在编制不足和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做到自负盈亏,刊物质量有所提高,有多篇文章被选载,其中一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收入40万元。
3.召开省企业业余文学创作座谈会(与文学院联办)。单荣范副书记出席讲话,会议开得影响大、效果好;出版了《走向辉煌》报告文学集、《企事业百家论文》第二集,完成了《三环大进军》报告文学集采编任务,并已排版付印;出版了《经济科技信息台历》;《企业文化导报,买卖快讯》继续出版。
4.出版《黑龙江人》报告文学集六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福利工程
1.职工住宅已经省计委批准50万元,加上职工家属单位集资解决部分职工住房问题。
2.作家职称评定工作已经结束,全省7位晋升一级作家,10位晋升二级作家,3位晋升三级作家。评聘了编辑系列职称,有11位晋升副编审,两位晋升编辑,1位晋升助编。
3.职工福利:5月1日到10月1日每星期供给1份蔬菜,年节供应副食品,全年累计每人800元。 (中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