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改造生产双承包责任制稳步发展

黑龙江省劳改单位改革是以“双承包责任制”和“一体两制”的管理办法为主线展开的。1982年我省率先实行了“改造生产承包责任制”即包改造指标、包经济效益指标,劳改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1987年,现任司法厅副厅长、省劳改局党委书记杨春华提出了“一体两制”的管理办法,即有改造任务的单位实行改造生产双承包、无改造任务的单位放开经营;职工和犯人彻底分离,分灶吃饭。“一体两制”的管理办法理顺了劳改工作管理体制,搞活了劳改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健全了承包机制,无押犯大队(车间)实行“大包干”,押犯大队实行“双承包”。层层落实自主权,使独立核算的大队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过渡。二是在理顺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利益原则基础上,实行多创收、多上缴、多留利,形成了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力,增强了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三是划小核算单位,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局面。四是抓好承包人。改造大队实行任命制,采用党支部领导下的大队长负责制。职工实行聘任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使一批“能人”走上领导岗位。五是严格奖罚制度,对完成承包指标的重奖,完不成承包指标的重罚。
    1993年,加快“三项制度改革”步伐,为“双承包”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层层落实自主权。监狱对独立核算的大队(车间)下放人财物、产供销等管理权限,只抓改造指标、管理费(利润指标)和承包人,调动了多数人的积极性。二是三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择优选拔。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取消了职工队固定工和工资制度,实行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地,或者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工副业单位、煤矿实行效益工资、计件工资。改革推动了劳改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解决了劳改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实现了劳改企业生产经营不亏损;解决了职工长期吃劳改大锅饭问题,实现了职工和犯人彻底分离,职工生产、生活两项费用由过去向支队借为自己解决;结束了多年形成的劳改农业大队赔钱有理、亏损应该的局面,实现了劳改大队经营性盈利;解决了劳改特殊企业无法贯彻落实《条例》和“三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使劳改单位改革逐步深化。 (陶建海)